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篇一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

 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篇二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篇三

《屈原列传(节选)》

 两汉: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求2010版当代学生的高中前30篇古文的翻译,速度,有的给大量积分

《察今》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1.李白嗜酒 :李白本就嗜酒如命,整天和一帮酒徒烂醉在酒店中。(一次)玄宗作了一首新曲,想要创制乐府的新作,急着召李白进见,可李白却已经醉倒在酒店中了。(等到)他进了宫,被用凉水浇脸促醒,立即握笔写作,一会就写成了十几篇,玄宗非常欣赏。(李白)曾经喝醉了倒在大殿上,伸出脚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从此被排斥离开(长安)。于是,(李白)浪迹江湖,整天痛饮。

2、顾炎武手不释卷 :只要是顾先生外出旅行,就用两匹马和两匹骡载着书籍跟随。到了要塞和关口,就叫来退休的士卒询问(当地)情况的原委。有时(情况)与平日听到的不符,就马上到书店里打开书核对。有时行走在平原荒野中,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就在马鞍上默背各经书的注解和阐发内容。偶尔有遗忘,就到书店中打开书来仔细复习。

3、柳宗元论吏道 :(老乡)河东人薛存义就要远行,我柳宗元在盘中盛肉,杯中斟酒,追到江边送行,请他享用。并且告诉他: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理应是人民的仆役,可不是借机奴役人民的呀。那些靠耕种土地为生的人,拿出收成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做事),让他们公平地管理人民事务。现在我们接受他们的俸禄,却对他们的事情懈怠,天下(官吏)莫不如此。而且哪里仅仅是懈怠,还乘机偷盗。假如(你)在家中雇佣了一个人,拿了你的俸禄,却懈怠做事,还偷东西,那你一定会大怒,会罢免并责罚他。现在天下的情形与此类似,百姓们却不敢这样做,为何呢?形势不同呀。形势不同但道理却一样,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 怎么会不恐惧并且害怕呢

4、金陵逆旅恶行 :在金陵一种客店,客人来了,给他一间小房,只能放下一张床,出入都要低头。早晨到了,客人出去办事,晚上回来睡觉,洗漱之类的事都是客人自已准备,但是月租很贵,如果不及时付钱,就会不断责骂直至对薄公堂。如果客人生了病,就要赶他走,如果病危了,虽然还有些气息,还没死,就把他连人带床丢弃街头,还霸占他的钱财。怀孕待产的妇女被店主认为是不吉利的,绝对不会让她住。这种住店非常的薄情寡义。但是这种店主绝不是天生就是如此,而是因为是地处京城,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5、子路见孔子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后天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6、何充直言不讳 :王含作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腐败。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当众夸口说:“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 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主薄职务,正好在场,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7、王充论文与道 :文章写得丰富多彩的人,是才能出众的人。就像茂盛的植物,在下面有根株,在上面有花叶,有果实在内部,有皮壳在外面。文采与辞藻,就好比是文人和花叶皮壳。真心实意的话在胸中,显露在纸上的就是文章,形式内容,自然互相符合。心意振作而下笔纵情,因此文采显现而真实地思想感情表露。人有文采就好像动物有皮毛一样。皮毛有五颜六色都是长在身体上的。如果有文采而没有内容,只是一个长着五色皮毛的禽兽,(纵然漂亮)也只是乱毛而已

8、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召来石守信等大臣来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屏退左右侍从人员,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绝不会有今天。然而天子难做呀,真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始终都不曾安安稳稳地睡觉啊!” 守信等人就询问原因。 皇帝回答说:“这并不难知道,天子这个位子谁不想得到。”石守信等人赶紧叩头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现在天下大势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皇帝说:“诸位虽然没有异心,然而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盖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难道能由得了你们吗?” 守信等人一边痛哭,一边谢罪,说:“我们愚陋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皇帝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暂,因此喜好富贵的人,只不过是想多积累些金钱,让自己尽情的娱乐享受,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罢了。诸位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挑选好的田地和房屋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再多多置弄一些歌伎舞女,天天饮酒欢乐,来欢度晚年。我将同诸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都拜谢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重新长出肌肉一样的恩情啊!”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都称患病,请求解除兵权。

9、汉高祖封萧何 :汉五年,(汉高祖)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一样。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不能忘怀。”群臣之后都不敢再说语了。

10、字期清爽 :有对于草字擅长的医生,书写的医案,有的人们看不清,关系到的问题还不紧要,至于药名,那么药铺中的人难道都能认识草字吗?鲁莽的人约摸抓药就造成祸患,谨慎的人来回询问便延误时机。能否跟同行互相约定,凡是书写处方医案,字迹务必清楚,药名务必让大家都能知道?

11、任末好学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在大树下盖茅屋,用树木藤条削作笔,刻树皮取树汁当墨水(来学习)。夜晚靠星月的亮光勤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明。读书时一有心得,就记在衣服上。一同学习的人敬佩其学习精神,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言论就不阅读。任末临终的时候告诫后人:勤奋好学的人,虽然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不学无知的人,虽然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12、何易于引舟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益昌距离州刺史所在地有四十里远,县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曾经趁着大好春光,从上游带着许多宾客唱歌饮酒,乘船东下,经过益昌县旁。命令县里派民?拉船。何易于就亲自去拉船,刺史吃惊地询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老百姓不是耕田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占用。我何易于是您属下的县令,无事可作正好可以充任劳役。”刺史非常惭愧,和宾客跳下船,一起骑马回去了。

13、宋濂实对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14、桥玄论曹操 :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只有杰出的英才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15、曹玮诱敌 :曹玮统帅镇戎时,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当代学生》高中文言文60篇翻译<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牛羊是没用的负担,不如抛弃它们,整编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敌兵撤离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的队伍长途奔袭,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惫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匹休息一下,过一会儿再决战。”敌人正十分疲劳,听后都很高兴,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休息好了,可以相互放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曹玮军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这时)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这就是我们打败敌人的原因。”

16、裴行俭粮车伏兵 :唐调露元年,大总管裴行俭征讨突厥。突厥阿史德温傅谋反,单于所辖二十四个州都起兵反叛响应,人数有十万。萧嗣业率领大军讨伐,反而被叛军打败。……裴行俭到达朔州时,得知萧嗣业因为粮车被劫,士兵多被饿死,于是裴行俭就命人准备三百辆假粮车,每车埋伏五名壮士,每人都拿着长刀、弓箭,粮车四周只派些羸弱的士兵随车队护粮,而精锐的主力部队却埋伏在险要之处等待出击。突厥兵果然中计,从山上冲下,前来劫粮,那些护粮车的老弱病残士兵故意丢下粮车四处逃走,突厥兵把粮车驾到水草边,解下马鞍,放马吃草,正要搬运车上粮食时,埋伏的壮士忽然由车中跳出,攻击突厥兵。突厥兵退败时,又被伏兵追击,几乎全军覆没。后此,突厥兵便不敢再抢劫粮车了。

17、赵普行事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处理)天下政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样?”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

18、曹冲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破了,负责此事的官吏恐惧万分,决定把自己捆起来,主动去曹操面前请罪,还担心不免死罪。曹冲知道后说:“你且等上三天,(不行的话)再去自首。”曹冲就用小刀把自己的一件单衣胡乱地割了几个小洞,弄得像老鼠咬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惆怅失意。曹操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事。曹冲说:“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被老鼠咬破了,所以心里很不痛快。”曹操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为这事苦恼了。”不一会儿,曹操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被禀告曹操笑着说:“小冲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老鼠咬破,何况那挂在仓里柱子上的马鞍呢?”根本没有追究

19、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安石)退休后住在金陵(即今南京)。一日,他独自去游山,身披头巾,拄拐杖,穿草鞋,在一座寺庙前休息。这时来了几个客人,围坐在寺前说文讲史,高谈阔论,目空一切。王荆公坐在他们下首,没有人看他一眼。忽然,其中一个客人轻蔑地问王公:“你也读过书吗?”王公唯唯不作答。那人又追问王公的姓名,王荆公无奈,便拱手答道:“在下姓王,名安石。”那些客人一听,才知道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惶恐不已,羞惭而去。

20、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城一带发生旱灾,四处都出现了大量的蝗虫。太宗(李世民)来到种植庄稼的林苑视察禾苗的情况,看见蝗虫,捉住几只说:“人们都要靠这个活命,却让你们给吃了。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都让我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吧!你们如果真的有灵性,尽管来吃我的心,不要把灾难降临在百姓的头上。”说完就要把蝗虫吞下去。左右侍卫急忙劝阻说:“恐怕会有疾病,不能吃!”太宗说:“我希望把灾难都转移到我自己的身上,还怕什么疾病!”于是就把蝗虫吞下去了。

21、受谏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整天都把他当成心头大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

22、崔仁师平反 :青州有人谋反,州县官员逮捕其同伙,致使牢狱中人满为患。皇帝诏令殿中侍御史、安喜人崔仁师前去复查。崔仁师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给他们饮食、让他们沐浴,加以宽慰,只将其首犯十余人定罪,其他人都释放。崔仁师回朝禀报,太宗又派人前往判决。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您平反了很多人,依人之常情谁不贪生,只恐怕这些首犯见同伙免罪释放,不肯甘心,我深为您忧虑。”崔仁师说:“凡定罪断案应当以公正宽恕为根本,怎么可以自己为了逃避责任,明知其冤枉而不为他们申诉呢!万一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孙伏伽羞惭地退下。等到太宗派的人到了当地,重新审讯犯人,他们都说:“崔公公正宽仁,断案没有冤枉,请求立刻处死我们。”没有一人有二话的。

23、晏子之御者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坐在巨大威风的伞盖一,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收敛自己,谦虚从事。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4、裴?射虎 :北平那地方老虎很多,裴?善射箭,曾经在一天之内射死过三十一只老虎。然后他就在山下休息、张望,很是自得。有一位老头走过来对他说:“你射死的这些,都是彪,象虎而不是虎。你要是遇上真虎,也就无能为力了。”裴?说:“真虎在哪儿呢?”老头说:“从这往北三十里,常常有虎出没。”裴?催马向北而往,来到一个草木丛生的地方,果然有一只老虎跳出来。这只老虎的个头较小,但是气势凶猛,站在那里一吼,山石震裂,裴?的马吓得倒退,他的弓和箭都掉到地上,差一点儿被虎吞食。从此他又惭愧又害怕,不再射虎

25、小港渡者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站起身,赶紧把书理齐捆好,可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恍然大悟,想想那摆渡的人的话,真是富于哲理。

26、陈在衡暮行遇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又风趣,六十多岁了。一天晚上走在野外,看到二个人打着笼灯往前走。(陈在衡)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首七了没?”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没有。”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未尽,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怕的?”鬼说:“怕口水。”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吐他们口水。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不相瞒,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吐口水,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吐他们口水就灭了他们

27、苏秦从燕之赵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游说赵肃侯说:“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

28、贾诩论战 :曹操出兵征讨张绣,一天率兵撤退,张绣带兵去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可去追,必定会输。”张绣不听,带兵去追,大败而回。贾诩又说:“现在再去追击,再战必胜!”张绣谢绝说:“前面我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现在输了,干吗还要再追?”贾诩说:“现在战局有变,再去一定顺利。”张绣相信了,集合败军去追击,大战之后,果然获胜回来。问贾诩说:“我用精兵去追,您说我会输,用败兵去攻击别人获胜的军队,您说一定赢。一切都像您说的一样,为什么全应验呢?”贾诩说:“这很好明白,将军您虽然善于用兵,但还是比不上曹操。既然军队刚撤退,他必定亲自断后。去追击的士兵尽管精锐,但将领如果不敌,加上他们的士兵也很勇猛,所以我知道必输无疑,先前曹操攻击您的时候,军事上并没有失利,但他却突然撤退,说明对方国内必然有变故。他已经打败您一次了,定会轻装火速向回赶,留手下将领断后。他的手下固然英勇,但并不如您,所以虽然用败军去打也能胜利。”张绣听后大为折服!

29、宫鼠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的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不同呢?

30、载舟覆舟 :如果马匹惊车,坐在车内的君子就不安稳;百姓害怕政事,君子在官位上就不安稳。马惊车了,没有比使马平静下来更好的办法了;百姓害怕政事,就没有比给他们恩惠更好的政策了。选择贤良的人,提拔忠诚而又谨慎的人,提倡孝悌,收养孤寡,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就能安于官位。古书上说:“君子为船,百姓为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本文来自作者[安柏]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5208.html

(3)
安柏的头像安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安柏的头像
    安柏 2025年10月21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安柏”

  • 安柏
    安柏 2025年10月21日

    本文概览:#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篇一...

  • 安柏
    用户102103 2025年10月21日

    文章不错《高中常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