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名人 王沈(?-266) 西晋大臣、史学家。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与荀顗、阮籍等撰《魏书》,已佚。 何曾(199-278) 西晋大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官司徒、太徒。生活奢侈豪华,日食万钱,其子尤甚,日食两万钱。 山涛(205-283) 西晋名士。字巨源,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之一。任晋吏部尚书时,每选拔人物,均亲加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王濬(206-285) 西晋将领。字士治,弘农湖人。率军灭吴。 傅玄(217-278) 西晋大臣、文学家。宁休奕,北地泥阳人。官至太仆、司隶校尉。著《傅子》数十万言,已佚。今存为后人辑本。 贾充(217-282) 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人。官尚书令、太尉等。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 卫瓘(220-291) 西晋大臣。字伯玉,河东安邑人。曾杀邓艾。晋时拜尚书令,迁司空。 羊祜(221-278) 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督荆州军事,数请伐吴未允。 羊琇 西晋大臣。字稚舒,泰山南城人。 杜预(222-284) 西晋大臣、著作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人。继羊祜后筹划灭吴,追谥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于政治、经济、军事、历法、律令、算术、工程诸方面均有著述或研究,号称“杜武库”。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之《左传》注本。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杜征南集》。 裴秀(223-271) 西晋大臣、地理学家。字秀彦,河东闻喜人。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以表明地理沿革。序中论制图有六体,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基础。 王浑(223-297) 西晋将领。字玄冲,太原晋阳人。官至征东大将军、司徒、侍中。 李密(224-287) 西晋官吏。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有《陈情表》传世。 荀勗(xù)(?-289) 西晋大臣、著作家。字公曾,颖川颖阴人。著《中经新簿》,开创图书四部分类法,将群书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即经史子集四部。精通音律,参与整理汲冢竹书。 束晳 西晋史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撰《七代通纪》及《晋书》“纪”、“志”,多佚。参与整理《竹书纪年》。有《束广微集》,已佚,今存辑本。 向秀(约227-272) 西晋玄学名士。字子期,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之一。有《庄子隐解》,已佚。 阮咸 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侄,合称“大小阮”。“竹林七贤”之一。精音律,善琵琶。 刘伶 魏晋间名士。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常乘鹿车,携酒出游,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有《酒德颂》及诗集《北芒客舍》等。 刘徽 魏晋间数学家。注解《九章算术》,首先计算出圆周率近似值3.14,提出“割圆术”探求圆周率和关于极限的概念。《九章算术注》“重差”一卷,后独立为《海岛算经》,为我国最早讲测量术的专门著作。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张仲景弟子。曾编辑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著《脉经》十卷,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二十四种,为我国临床诊断学之发展颇多变化。 秃发树机能(?-279) 西晋时鲜卑族首领。 刘毅(?-285) 西晋大臣。字仲雄,东莱掖人。 杨骏(?-291) 西晋大臣。字文长,弘农华阴人。封临晋侯,官太傅、大都督。 司马亮(?-291) 西晋宗室。字子翼,河内温县人。官太宰,辅政。 华峤(?-293) 西晋史学家。字叔骏,平原高唐人。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后佚。 张华(232-300) 西晋大臣、著作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官司空。著《博物志》十篇,后人辑有《张司空集》。 佛图澄(232-348) 十六国时后赵高僧。西域人,本姓帛。兴立佛寺八百余所。 陈寿(233-297) 魏晋间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人。撰《三国志》六十五篇,被誉为“良史”。又编《蜀相诸葛亮集》,撰《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 王戎(234-305) 西晋大臣。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 鲁褒 西晋名士。字元道,南阳人。著《钱神论》以讽刺时俗。 齐万年 西晋时氐族豪帅,氐羌起义领袖。 司马炎(236-290) 西晋建立者。265-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人。司马昭长子。统一全国后,劝课农桑,史称“太康繁荣”。谥武帝。 晋武帝 即司马炎。 傅咸(239-294) 西晋官吏。字长虞,北地泥阳人。指斥当时奢侈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周处(240-299) 西晋官吏。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少横行乡里,时人与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三害”。后改过而励志勤学。 潘岳(247-300) 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人。名列二十四友之首。文名与陆机相当,世称“潘陆”。原有集,已佚,今传《潘黄门集》。 李庠(247-301) 西晋流民首领。字玄序,巴西宕渠人。李特弟。 李流(248-303)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人。李特弟。 石崇(249-300) 西晋大臣。字季伦,渤海南皮人。任荆州刺史时拦劫远方贡使商客而成巨富,晋武帝助王恺与之斗富,亦不能胜。 左思(250?-305?)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人。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王恺 西晋贵戚。字君夫,东海郯人。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郝散(?-294) 西晋时匈奴族起义首领。 纪瞻(253-324) 东晋官吏。字思远,丹杨秣陵人。 张轨(255-314) 西晋凉州刺史。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守凉州期间,大力恢复经济秩序,使其成为河西地区政治中心,为建立前凉割据政权奠定基础。 贾南凤(256-300) 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人。性妒悍而多权诈。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贾后 即贾起凤。 王衍(256-311) 西晋大臣。字夷甫,琅邪临沂人。好老庄玄言。常执玉柄塵尾,清谈虚无,遇义理有所不当,随口更改,时称“口中雌黄”。虽位居三公,但不以国事为念,专谋自保。 贾疋(?-312) 西晋大臣。字彦度,武威人。 周玘(258-313) 西晋时江东豪族。字宣佩,义兴阳羡人。 司马衷(259-306) 西晋皇帝。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次子。除贪图享乐外别无所知。谥惠帝。 晋惠帝 即司马衷。 陶侃(259-334) 东晋大臣。字士行,庐江寻阳人。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 陆机(261-303)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人。所作《文赋》,论及创作过程、经验及各种文体特征,为文学批评史重要著作。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贺循(269-319) 东晋官吏。字彦先,会稽山阴人。南方士族的政治代表人物。 祖逖(266-321) 东晋将领。字士稚,范阳遒人。少尚侠义,夜闻鸡鸣起舞。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均为其事典。 王敦(266-324) 东晋大臣。字处仲,琅邪临沂人。 裴頠(267-300) 西晋思想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人。裴秀子。所撰《崇有论》,认为万物本体是“有”,自本自生。 何劭(?-301) 西晋大臣。字敬祖,陈国阳夏人。奢侈无度,日费两万钱。 司马伦(?-301) 西晋宗室。字子彝,河内温县人。司马懿第九子。封赵王。 司马冏(?-302) 西晋宗室。字景治,河内温县人。司马昭孙。 李特(?-303)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玄休,巴西宕渠人。 周顗(269-322) 东晋大臣。字伯仁,汝南安成人。性嗜酒,且长醉不醒,时人称之“三日仆射”。 慕容廆(269-333) 西晋末鲜卑族首领。字弈洛瓖,昌黎棘城人。自称鲜卑大单于,割据辽东,为建立前燕政权打下基础。 郗鉴(269-339) 东晋大臣。字道微,高平金乡人。官司空、太尉。 裴嶷 西晋士族豪强。字文冀,河东闻喜人。助慕容廆经营辽西,奠定前燕政权基础。 司马邺(270-317) 西晋末代皇帝。313-316年在位。字彦旗,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孙。谥愍帝。 晋愍帝 即司马邺。 刘琨(270或272-318) 晋朝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存《扶风歌》等三首。原集佚,明人辑有《刘越石集》。 段匹磾 西晋鲜卑族段部首领。 刘隗(273-333) 东晋将领。字大连,彭城人。 石勒(274-333) 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字世龙,小名匐勒,上党武乡羯人。 李雄(274-334) 十六国时成汉建立者。304-334年在位。字仲儁,巴西宕渠人。李特子。建兴元年(304年)即帝位,国号大成。 司马乂(276-303) 西晋宗室。字士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第六子,封长沙王。 司马睿(276-322) 东晋皇帝。317-322年在位。字景文,河内温县人。司马懿曾孙。谥元帝。 晋元帝 即司马睿。 郭璞(276-324) 东晋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曾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其中《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赖以保存。今存《游仙诗》十四首,明人辑有《郭弘农集》。 桓彝(276-328) 东晋官员。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桓温父。 王导(276-339) 东晋大臣。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官居辅宰,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张昌(?-304)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曾易名李辰,义阳人。 石冰(?-304) 西晋时流民起义将领。 张方(?-305) 西晋将领。河间人。 司马颖(279-306) 西晋宗室。字章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 司马顒(?-306) 西晋宗室。字文载,河内温县人。司马懿曾孙,封河间王。 司马彪(?-约306) 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人。曾注《庄子》,作《九州春秋》。著《续汉书》“纪”、“志”、“传”凡八十篇。后八志入范晔《后汉书》,其余佚。 刘伯根(?-306) 西晋时北方起义领袖。东莱人。 陈敏(?-307) 西晋官吏。字令通,庐江人。 汲桑 西晋时北方起义领袖。魏郡人。 江统(?-310) 西晋官吏。字应元,一说字元世、德元,陈留圉人。著有《徙戎论》。 刘渊(?-310) 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山西忻县)匈奴贵族。 司马越(?-311) 西晋宗室。字元超,河内温县人。司马懿族孙,封东海王。 王弥(?-311) 西晋末山东大族。东莱人。 郭象(?-312) 西晋玄学名士。字子玄,河南人。好老庄,善玄谈。有《论语体略》,已佚。 顾荣(?-312) 东晋官吏。字彦先,吴人。协助创建东晋政权。 姚弋仲(280-352) 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南安赤亭人。 司马炽(284-313) 西晋皇帝。306-311年在位。字丰度,河内温县人。“永嘉之乱”中被虏。谥怀帝。 晋怀帝 即司马炽。 葛洪(284-363) 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杨句容人。著有《抱朴子》一书。内篇论丹方药术,外篇论世事得失。另撰《肘后急备方》,对急性传染病及其诊治颇有己见。 鲍敬言 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 王如(?-315)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京兆新丰人。 杜弢(?-315)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景文,蜀郡成都人。 干宝 东晋学者。安令升,新蔡人。撰《晋纪》二十篇,著《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等,均失传。又搜集神怪佚闻,撰《搜神记》三十卷。有后人辑本传世。 拓跋猗卢(?-316) 西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力微孙。
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各地方势力和少数民族趁机叛乱,灭忙了西晋。西晋当时的大将有刘琨、邵续、李毅、段匹磾、王浚等。
一、西晋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
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司马模占领长安。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成都王被害,晋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罗尚在巴郡对峙。
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苟晞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
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二、大将
1、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
工于诗赋,少有文名,选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八王之乱时,效力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永嘉之乱后,据守晋阳九年,抵御前赵和后赵。
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约为兄弟,惨遭杀害。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2、邵续
邵续(?―320年),字嗣祖,魏郡安阳人,散骑侍郎邵乘之子,晋朝大臣。邵续少年时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志向远大。
早年,他在成都王司马颖的部下任参军,司马颖准备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邵续进谏不听,遂离开司马颖,到苟晞部下担任参军,升任沁水县令。?
司马睿晋升邵续为平原乐安太守、右将军、冀州刺史,再进平北将军,授予讨伐职责,封爵祝阿子。320年,富平城最终陷落,邵续也被后赵的石虎杀害。
3、李毅
李毅(?—306年),字允刚。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人。西晋时期将领,年轻时性情豪放豁达,生活奢侈。到二十多岁时,才到郡学求学,通晓《诗》、《礼》训诂,后受广汉太守王濬赏识,被任命为广汉主簿。
王濬任益州刺史时,李毅任益州主簿、别驾,并被举为秀才。后随王濬伐吴,与何攀一同任参军。吴国平定后,因功受封关内侯。历任陇西护军、繁县令、云南太守。
又被晋武帝任命为犍为太守,转任使持节、南夷校尉。他到任后,平定毛诜等人的叛乱。朝廷因此重新设置宁州,任命李毅为宁州刺史,加号龙骧将军,封爵成都县侯。
此后,夷人大举造反,攻陷郡县,宁州又连续数年灾荒,流行传染病。死亡十万人,官民都流散至交州。李毅被包围在州治,数年之间没有援军,最终在城中病逝。
4、段匹磾
段匹磾(?~321)(《北史》作疋磾),辽西鲜卑人,鲜卑段部的部族大人,晋朝官员,官至幽州刺史、假抚军大将军。段务勿尘之子,段疾陆眷之弟。?
307年,晋怀帝以段匹磾为辽西鲜卑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314年,汉赵幽州刺史刘翰归附匹磾,匹磾势力进驻蓟城。
316年十二月,刘琨来蓟城投段匹磾,与之结为兄弟。317年三月,刘琨、段匹磾给晋王司马睿上劝进书。七月,推刘琨为大都督共讨石勒,因段末波不来无果。
318年,辽西公段疾陆眷病逝,其子年幼,叔父段涉复辰自立,被段匹磾所阻。段末波乘机杀了段涉复辰及其子弟党羽二百余人,自立为辽西公。其间,因族内诸首领长期互相攻杀,力量逐渐削弱。五月,杀害刘琨,民心丧失。
319年,遭受段末波、石勒军的不断攻击,放弃蓟城,南奔乐陵依附邵续。321年三月,厌次之战中被石虎大军困围,降于后赵,封为冠军将军。后与旧部密谋反抗石氏,事败被杀。?
5、王浚
王浚(252年-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曹魏司空王昶侄孙,骠骑将军王沈之子。官至司空、领乌丸校尉。
王浚出身太原王氏。其父王沈死后因无嫡子而承袭博陵公爵位,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右军将军等职,后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并因长驻北方疆土而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
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击败司马颖后其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先后升任骠骑大将军、领幽州刺史等职,晋怀帝即位后升任司空领乌丸校尉。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永嘉之乱爆发当时天下无主,王浚在大乱后生不臣之心,又与段部鲜卑交恶,最终为石勒所败而被杀。时年62岁。
百度百科——刘琨
百度百科——晋朝
百度百科——王浚
百度百科——李毅
百度百科——邵续
百度百科——段匹磾
本文来自作者[晓烟]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3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晓烟”
本文概览:两晋名人 王沈(?-266) 西晋大臣、史学家。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与荀顗、阮籍等撰《魏书》,已佚。 何曾(199-278) 西晋大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官司徒、太徒。生活奢...
文章不错《两晋时代出现了多少名人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