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的古代礼仪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束发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仪礼》《礼记》都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

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

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东面西。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动一般皆在室内进行,因此,这种室内的礼节性位次尊卑影响也就更为广泛。?

扩展资料

古人除了重视座位礼仪,还有以下传统日常礼仪:

1、行走之礼

古称“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传统趋礼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既表现对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让行人。

2、饮酒之礼

古代饮酒礼仪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3、筵席之礼

所谓“筵”就是铺在地上的蒲苇编织物,而“席”是放置在“筵”之上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秦汉时期,人们在读书、待客、饮宴等日常活动时,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盘腿大坐。

而是跽,即双膝着地,脚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势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脚跟上的,所以也称跪坐。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

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百度百科-座次

百度百科-古代礼仪

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识

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1.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 *** 。

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

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

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

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 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2.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3.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

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

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

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

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

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

九龄黄口学指数,幼学十岁习句读。金钗豆蔻女儿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

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

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被选荐。氏明贵贱姓别婚,乌纱深衣科举得。

《论语》《大学》加《孟子》,“四书”《中庸》要牢记。《诗》《书》《礼》《易》带《春秋》,儒家五经影响深。

找到《乐经》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会。童生院试考秀才,生员第一称案首。

乡试秋闱出举人,举人还数解元棒。会试春闱考贡士,院乡会殿层层考。

殿试皇帝来策问,殿试揭晓传胪仪。金榜题名入仕途,进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称鼎甲,状元榜眼加探花。二甲三甲各若干,两甲第一曰传胪。

连中三元人不多,同榜进士皆同年。脱褐易赭入班列,银鱼绯衣证身份。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升迁拔擢进加官,转迁徙改出调职。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官两职人能干。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闾阎什伍到里甲,徭役丁税输朝廷。北门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设掾吏。

三省六部职责清,中书门下尚书省。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人侍郎下。

审核诏书黄门监,黄门侍郎给事中。诏命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户部地官收赋税。礼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举加外交。

兵部夏官选武官,军饷钱粮户部给。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狱诉讼他决断。

工部冬官兴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单门双户建房屋,堂前室后东西阁。

序牖北向开窗户,东阼西阶连厢榭。宗庙皇宫观阙高,祸起萧墙是内乱。

接遇宾客大鸿胪,将作大匠建宫庙。手工制造大司空,司马太尉主邦政。

租税钱谷大司农,均输盐引创收支。大理市卿平冤案,按察采访纠善恶。

皇帝顾问大学士,记录言行起居注。谏官保氏文王创,规劝皇帝拾遗责。

禁宫守卫执金吾,翰林院里庶吉士。刺史别驾乘传车,郡守俸禄二千石。

郡县督邮做佐吏,太子洗马侍东宫。僚属从事经略使,侍中侍郎枢密使。

宦海沉浮经历过,乞身告老归故里。解官致仕乞骸骨,请老移疾是婉辞。

不禄而卒填沟壑,活受封赏死得赠。人去有谥显褒贬,不论官谥和私谥。

天子身殂山陵崩,皇后殡天诸侯薨 。尊号庙号加谥号,东宫践祚要改元。

肇始建元汉武帝,年号干支来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天干还有辛壬癸。

十二地支从子始,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后跟随,干支纪年立春起循环组合一甲子,度日如年最难熬。

朔朏望晦看月相,夜半鸡鸣到平旦。日出食时升隅中,日中日昳到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后,三更五鼓又一天。日旬月期满一年,元日新春换桃符。

上元灯节吃元宵,寒食清明思先人。端午龙舟吊屈原,七夕乞巧望鹊桥。

中秋月圆多思念,重阳登高菊花酒。春分社日祈丰收,除夕守岁又一年。

人生苦短悲迟暮,而立不惑倏忽间。五十半百知天命,六十耳顺称花甲。

七十古稀悬车年,八十耄耋过伞寿。百岁高寿是期颐,双稀双庆世难有。

殓窆攒宫葬死者,近亲斩衰穿三年。齐衰如期穿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

缌麻五服礼最轻,袒免奔丧五服外。五声八音十二律,黄钟大吕演宫调。

传统文化包罗广,细细品读巧记诵。

4.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本文来自作者[青奕冉]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2953.html

(15)
青奕冉的头像青奕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青奕冉的头像
    青奕冉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青奕冉”

  • 青奕冉
    青奕冉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

  • 青奕冉
    用户100910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礼仪之邦的古代礼仪》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