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民收藏30万件国宝。作为内陆知名度颇高的艺术品经纪人,从业40多年的翟健民经手古玩超过30万件。2005年,他曾为客户在苏富比拍卖行以1.1548亿港元拍下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御制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创下当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二高价。
王刚砸宝案的事件过程
翟健民12岁那年,家道中落,父亲又开始生病。每当家里缺钱时,他经常见到母亲拿着父亲早年收藏的瓷器出去,带回几百块钱来维持家用。翟健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瓶瓶罐罐原来是可以变钱的。
经验源于勤奋 知识累积于点滴
15岁那年,因为生活所迫,他开始打工挣钱,以维持家里的生计。一开始他在一家店里卖抽纱,从学徒做起。当时他的英文不大好,每当店里来了外国客人他都害怕和对方交流,但老板娘英语很好,他就留心边做边学,只经过半年时间,他就能够比较自如地与外国客人进行交流了。抽纱店的隔壁是一间古董店,他结识了当时这家古董店的师傅黄英豪,黄师傅问翟健民下班后能不能帮忙给客人送货,讲义气的他当然不会推辞,所以每每晚上 6 点下班后他就帮黄师傅把货送到顾客家中。一年之后,黄师傅对翟健民说要开一家自己的古董店,要他一起来做。这时翟健民才明白,原来黄师傅是通过这一年的时间来考验他的耐性,考察他的为人。
1973年,翟健民进入了黄英豪开的福成行,开始接触古董。刚入门时懵懵懂懂的他,根本不知道有底款以及没有底款的瓷器应如何分辨朝代,他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遂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瓷器知识,逐渐成为行家。 1976 年翟健民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博物馆时,被里面眼花缭乱的中国文物震惊了。在当时的香港,一般只能见到一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老窑。看到如此广阔的欧洲市场,他意识到欧洲市场对于香港古董商的重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981 年翟健民决定离开已有一定规模的福成行。但他与黄师傅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情谊。为了报答师傅的栽培,在离开福成行后的一年里,他每天都会回到福成行对师弟传授业务,这样持续了一年多后才离开。 1982 年至 1987 年他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 1988 年,翟健民终于在荷里活道开了自己的店——永宝斋,店名是翟健民的太太刘惠芳取的,意为希望每个顾客来永宝斋买到的永远都是宝贝。有了这个窗口,翟健民结识了很多新的客人以及香港新的收藏家,令他的事业进入新的一页。
磨合中现生机
20 世纪 90 年代初,正当翟健民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对瓷器鉴定信心十足之时,却差点吃了过于自信的亏。一天,一个人带来一件青花盘子,翟健民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盘子精美绝伦,甚至有了一种即使是悬崖也要跳下去的决心。经过讲价,从 200 万元压到 130 万元,并谈妥下午 3 点交钱。这时是下午 1 点,翟健民挟着盘子就走了。或许是天意的安排,他并没有走常走的路回店里,而是走了一条比较远但能经过黄师傅店的路。师傅并不在店中,没能让师傅亲眼欣赏这件宝物,翟健民觉得有些遗憾。 1 ∶ 30 分他回到自己的店中, 1 ∶ 45 分电话就响了,是平时肯定不会回电话的师傅打来的。“阿民,找我什么事?”据实相告后, 1 ∶ 55 分黄师傅就来到了翟健民的店中。平时只要把瓷器打开看一眼就可以包起来的黄师傅,这回足足看了这个盘子 15 分钟。翟健民心里想:师傅肯定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盘子吧。但随后黄师傅眼镜一放,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你上手过这么多永乐盘子了,居然看这个真?”在师傅指出几处不对后,他也发现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虽心有不甘,但基于只卖真货的原则,在 3 点前还是把这件盘子还给了卖主。 3 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当他见到这些高仿品时,才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危机,但带来的启示却意味深远。
1990 年翟健民在生意上遇到的另一个危机,就是与太太的合作。按惯例来说,生意上夫妻很难合作,其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想管对方,最终定会导致矛盾。别看现在翟健民和太太的合作默契,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但在初期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最初每每到拍卖会,都会因为各有各的意见而不和。时间一长,生意上、感情上都受到影响。但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杂项方面由太太刘惠芳管理,自己不过问,除非对方需要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而瓷器方面由自己管理,而对方也会同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冲破这个瓶颈之后,夫妇两人不仅业务上合作很愉快,而且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充实之谓美
香港回归后翟健民在太太的坚持下来到北京发展,但这次却不同于 20 多年前来北京的感受。除了感到北京人的亲切外,他看到了很多新开的私营古董商店。有别于欧洲的外销瓷,北京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有着很多在海外不知道也没有掌握的知识。对于虚心好学、从不满足的翟健民来说,这块土地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他为人仗义的性格,也使他渐渐地与内地买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就在这一年, 40 多岁的翟健民下决心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尽管困难重重,顾虑众多,但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瓷器的热爱,使他顶着压力,克服困难,进入了北大考古系学习。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以及对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翟健民听得稀里糊涂,下课后还要同学帮忙。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就在课堂上录音,回去后反复听,反复学。虽然一周只有两次课,但每次听课,他都要早出晚归,在香港和北京之间飞来回。每次在北京听完课回到香港家中都是晚上 10 点多,吃点饭后复习当天学的知识,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 10 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如今翟健民在北大已经上了五年课,五年的学习费用,五年的劳累都是常人难以承担的,但他仍在坚持着。一个人获得的成功与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就很少有人有翟健民那样的毅力。在他看来,天下之最可贵者,莫如时日;天下之最奢侈者,莫如浪费时间。
王刚砸宝案的事件过程如下:
在2012年10月28日播出的那期《天下收藏》节目中,来自河北的中医大夫付常勇作为持宝人登场,展示了一对“甜白釉压手杯”,被当期三位鉴定家翟健民、王春城、拉达鉴定为现代仿品。
随后主持人王刚挥动瓜棱槌将其中一只砸碎。付常勇对该结果不服,认为自己的藏品在节目录制前后经过专业鉴定机构仔细鉴定,结论均为价值不菲的真品,而《天下收藏》不负责任,仅凭三位鉴定家的意见就将藏品误认为赝品砸毁。
诱发“砸宝门”案件的起因是2012年由《天下收藏》栏目。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对比展,一边是首博珍品古瓷,一边是被砸的假瓷。
展期从5月到10月,许多专家、藏家慕名来参观,近距离地细察真伪之别。有人认为,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逐渐地,争议声甚嚣尘上。
扩展资料:
《天下收藏》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藏宝人、明星嘉宾、国内外知名鉴定与收藏家汇聚一起,共同就"宝物"的收藏与鉴赏展开论战的鉴宝栏目。节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凸显北京地域特色。与其它同类节目相比这档节目最大的不同。
在于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及国际化的视角来系统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美艳,与此同时,"去伪存真"的节目宗旨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威严与立场,在温情与柔美之外展现节目冷竣与个性的一面。源自法国的 360 度全景演播室将整个收藏界浓缩。
为一个"圈"――面对 360 度全景摄像机,在这里,每期上演的都是一场"真"与"假"的量,"质"与"价"的争锋,一幕幕看不见的刀光剑影,悄悄上演在收藏的"天下"。
人民网首页-王刚砸宝案原告为何败诉
?百度百科-天下收藏
本文来自作者[沛芹]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68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沛芹”
本文概览:翟建民收藏30万件国宝。作为内陆知名度颇高的艺术品经纪人,从业40多年的翟健民经手古玩超过30万件。2005年,他曾为客户在苏富比拍卖行以1.1548亿港元拍下一件清乾隆御制珐...
文章不错《翟建民收藏多少件国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