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物质的制取要通过实验来完成,上好科学实验课,从中学科学教学实际来看,科学实验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等功能,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在平常的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演示实验教学,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思考。这阶段要求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准确、能见度高,提示语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以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和记忆。对于配置操作步骤用“一算二称(量)三溶四移五定六摇”归纳;如把《粗盐的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要领归纳为“一角、二低、三靠”,以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和记忆。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验态度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如浓硫酸的腐蚀性、点燃氢气(不纯)会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和个性品质的最佳途径。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和个性品质的最佳途径。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中起重要作用。任何学生实验都是在一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下开展的,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在学生动手前,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搞清通过实验要验证哪些性质,培养何种技能,受到哪些教育。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其他的做法或改进等,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除总的?目的外,我们还要求学生把握以下几点:块状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倾倒;导管连接;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检验、验满方法;你对该实验装置满意吗?如何改进?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认真思考,不仅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启迪学生实验研究方法等。这样,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操作起来自然顺利,由于实验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对实验改进的问题,学生在操作时就注意了观察思考,觉得课本中的装置图不是很科学,不能随时控制反应,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改进方法,画出装置图,这样一来,学生得到了尝试创新的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挥起监督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不仅包括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还要包括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同时在实验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思维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但教师如果不给予必要的指导,它发挥的作用必然减弱。因此,对每一个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中药品、步骤很清楚,但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我们把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前首先借助该实验的前言(导语),点明该实验的意义,从而揭示该实验的主题――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要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那些准确物理量?需要这些准确的物理量,必须用到那些仪器?这些仪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三个问题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认真思考,不仅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启迪学生实验研究方法等。

总之,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科学实验教学。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使人疲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指向学生主体活动本身的驱动力。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也正是青年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保护。

由于初中科学实验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于利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做实验,进而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总是兴趣盎然。因此,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从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采用身边易得的实验材料。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制定实验方案和选用实验材料,而且应尽量采用身边易得到的材料。生活中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甚至认为是废品的材料,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制造简单的实验器具进行实验教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例如,用塑料饮料瓶设计的“马德保半球”、“水火箭”,用易拉罐制成简易滑轮等。

第二,把玩具带进科学实验课堂。许多玩具不仅现象奇特,好玩有趣,而且富有丰富的科技含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抛掷铅球远近的因素时可以以玩具手枪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影响子弹射程的因素。这样学生在玩中做,玩中学,不仅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第三,开发游戏活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协作与交流。[2]如果能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开发一些科学游戏活动,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拔河比赛的游戏,来让学生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在做实验前先准备一个小木棒,让班里一个较胖的男生和较瘦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先让其他的学生猜测在这场比赛中谁将获胜。学生肯定会说男生获胜,但是比赛结果却是女生获胜,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起,这时教师再告诉棒的两端的不同即一端比较光滑另一段比较粗糙,然后顺理成章的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人的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3]初中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科学实验往往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从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改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传统的演示实验忽略学生主体思维动机的激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若能预先对演示实验进行适当的创意设计和运用,如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多保留一些空白和余地,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则不仅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很自然地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氧气的制取及收集方法,让学生思考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然后按照学生设计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动手、动脑,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激发。

第二,做好课外小实验。科学教材设计了许多课外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紧密结合教材、趣味性强、易于操作和观察。教师若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教师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花朵制成不同的指示剂,然后用食醋做酸性质的实验,则能培养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做课外小实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实验中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原指精神患者因精神错乱而产生大量的联想,现在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初中科学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5]例如,在测定硫酸铜中结晶水的含量的试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原理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头脑风暴法比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祖国、集体以及他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6]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初中科学实验中重要的情感目标之一。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意识到科学、社会与技术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通过实验与生活、社会有机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第一,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初中科学实验中有很多与生活、社会和自然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例如,在科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会产生诸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许多有毒有害的气体和污染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减少和防止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第二,让实验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许多科学实验与自然、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让实验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自然中观察蚯蚓,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了解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亲近自然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第三,从学生的贴身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课程中许多都与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做电路实验时教师可以就干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知识开拓,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回收干电池的良好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小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实验要求的提高,实验装备也本着理想性、先进性、整体性、实用性、探究性等特点进行了更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

 摘 要:在初中的整体教学体系中,科学实验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为了能让初中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和初中科学实验高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助推初中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确保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取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生凡.初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0).

 [2]钱俊.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2

 浅析初中科学实验模式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笔者试图以自己多年来在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科学实验的一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验 变式教学 思维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结论或数据,对课外的小实验都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应试而忽略实验,最终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作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 借助实验中的趣味故事,唤起实验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一种重要品格,不断强化好奇心,锲而不舍地追求,便可能独辟蹊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创造欲高。因此,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发明思想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而利用实验使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浮力跟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述那个著名的?王冠之谜?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才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再做此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做这个实验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最后告诉学生科学家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寻找新的东西。

 2 利用实验中的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智力开发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问题是现在的实验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实验课题已知,方案已知,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样实验教学常会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减弱,遇到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很少想到要再做一次实验,检查一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把理论数据或结果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原先的实验方案略作一些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 更换实验器材,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更换实验器材,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并且利用科学的特点,把知识运用灵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测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求学生从求浮力的几种方法:(1)弹簧秤前后两次读数之差求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等。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用到不同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大烧杯、溢水杯、细线、量筒、小桶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器材去研究同一实验,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对激化、深化、活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富有有效性和启迪性的。

 2.2 变换实验形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向教学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启发?的牵制下观察、思考,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性实验等。例如: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硫酸,可以把它改成鉴定这一瓶无色溶液是什么?虽然难度增加了许多,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巩固了酸、碱、盐的性质,又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又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进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2.3 更改测量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变换实验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初三复习电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让学生只用一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来测定未知电阻Rx,启发学生从公式R=U/I来考虑,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并选取最佳实验方案。事实证明,通过不断更改实验测量方法,既能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懂得多中选优,择优选用的原则。

 3 开展自主式的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通过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1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参加经济建设和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2 组织实验竞赛

 组织竞赛并非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校内举办一些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另外,还可开展趣味实验、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观看科技影片、实验录像,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们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让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实验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实验的乐趣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每个科学教师的教学职责。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S].

猜你喜欢:

1. 关于实验教学论文

2.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3. 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4.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本文来自作者[友卉]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5475.html

(6)
友卉的头像友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友卉的头像
    友卉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友卉”

  • 友卉
    友卉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物质的制取要通过实验来完成,上好科学实验课,从中学科学教学实际来看,科学实验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

  • 友卉
    用户102211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如何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