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特征,具体如下:
1、经济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广泛,维持了很久的井田制也开始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生产力发展迅速。同时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商业方面更是如此,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全国经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2、政治方面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
农耕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
3、思想文化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符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一“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简介和特点:
1、简介
战国,也称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
2、特点
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
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中的经济变革表现在哪两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①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即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基础的变动反映在上层建筑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各国变法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因此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巨大作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使法家思想在秦占统治地位,但其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及后世也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来自作者[兰帝魅晨]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504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兰帝魅晨”
本文概览: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特征,具体如下:1、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广泛,维持了很久的井田制也开始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生产力发展...
文章不错《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