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Marsile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 *** ,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苹 拉丁学名 :Marsilea L. 别称 :田字萍、田字草、夜合草(广东)、大浮萍、四叶菜(江苏) 二名法 :Marsilea quadrifolia L.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亚门 :真蕨亚门 纲 :薄囊蕨纲 目 :苹目Marsileales 科 :苹科Marsileaceae 属 :苹属Marsilea 种 :苹 使用价值 :药用,也可作为饲料? 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长习性,功用主治,字义考证, 形态特征 苹(pín),小型水生植物,根状茎纤细,横走,具分枝,向下生出纤细须根。叶柄长10-20厘米,叶片由四个羽片组成,呈十字形,长与宽约1-2厘米,外缘为圆形,全缘,基部楔形,幼时有毛,成熟脱落;羽片为倒三角形,草质;叶脉从羽片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分叉,组成狭长网眼,几达叶边,无内藏小脉。孢子果卵形,长0.2-0.4厘米,被毛,棕色,木质,坚硬,通常1或2个簇生于叶柄基部,具约1厘米的短柄;孢子果无大小之分,每个孢子果内有大小孢子囊,大孢子囊内仅有1个大孢子,小孢子囊内有多个小孢子。染色体 2n=40。 苹 异名宾草(《山海经》),大萍(陶弘景),芣菜(《本草拾遗》), 四叶菜(《卮言》),田字草、破铜钱(《纲目》),四眼菜(《分类草药性》),四叶草(《天宝本草》),夜合草(《广州植物志》),水对菜(《陆川本草》),夜关门(《重庆草药》),水草头、水金花头、野连菜、十字草、夜里串、夜爬山(《上海常用中草药》),水羚羊、四瓣莲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水浮钱、四蝶草、四面金钱草(《福建中草药》)。 性味甘,寒。 ①《纲目》:“甘,寒滑,无毒。” ②《食物本草汇纂》:“味辛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华北和辽宁,西到新疆。世界温热两带其他地区,如亚洲东南部、欧洲及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有。 生长习性 生境:水稻田,沟塘边。生水田或池塘中,为水田中难于根除的杂草。 孢子期:夏秋。生于静止浅水里。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植株高5—2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分枝,顶端被有淡棕色毛.茎节远离.向上发出一至数枚叶子。叶柄长5—20厘米;叶片由4片倒三角形的小叶组成,呈十字形,长宽各1—2.5厘米,外缘半圆形,基部楔形,全缘,幼时被毛,草质。叶脉从小叶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分叉,组成狭长网眼,伸向叶边,无内藏小脉。孢子果双生或单生于短柄上,而柄着生于叶柄基部,长椭圆形,幼时被毛,褐色,木质,坚硬。每个孢子果内含多数孢子囊,大小孢子囊同生于孢子囊托上,一个大孢子囊内只有一个大孢子.而小孢子囊记忆体多数小孢子。 采集:春、夏、秋均可采收。 功用主治 苹,可作饲料及供药用,能治疮痈及蛇伤。 清热,利水,解毒,止血。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 《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治消渴:苹( *** ),栝楼等分。以人乳为丸。 《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 《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肿。 《天宝本草》:清心解热,去火毒。治螬疳,敷疮,拨云散雾。 《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热。”治吐血:鲜田字草二两,鸭肝一只。共捣烂,开水烫热顿服。 《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淋。 《四川中药志》:治火眼红肿,牙龈疼痛,热淋尿血,除瘰疬、痔疮和痈肿。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癀定痛,行气逐瘀。治水肿脚气,热疖疮毒,跌打扭伤,虫螫咬伤及痈疔肿。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风火赤眼,肾炎、水气脚肿、肝炎:田字草三钱至一两。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疟疾:鲜田字草三至五两。发作前三小时水煎服;或用鲜全草揉细,发作前数小时塞鼻。治疔疮:鲜田字草捣烂外敷,每日换一次。 《福建民间草药》:治热疮,肿毒:鲜苹叶一握。洗净并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治外伤腰痛:先将鲜苹全草六钱至一两,和醋同炒,然后酌加水煎,温服。 《福建中草药》:治毒蛇咬伤:一鲜田字草全草适量,加雄黄末三钱,捣敷伤口周围。二田字草(鲜全草)二至三两,捣绞汁。冷开水送服,渣敷伤处。 《重庆草药》:治妇女 *** 红肿:四叶草五两。煎水兑白糖服。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作为野菜食用方法采用嫩经叶洗净,炒食或做汤。 字义考证 苹(读音为pín)是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汉典》《辞海》等)。 《说文解字注》指出“苹”就是大萍。《左传》中有“苹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说法。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苹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芣菜”指的就是“水鳖”这种植物,它的叶片漂浮于水面,近于圆心脏形,中间具有一个蜂窝状的储气组织,就是陈藏器所说的“叶下有一点如水沫”。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称为“白苹”。幼叶柄可以做为蔬菜食用,所以古代被用来做羹汤祭祀祖先,是可以相信的,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说:“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宋朝郑樵《通志》也说:“苹,水菜也,叶似车前,诗所谓于以采苹是也。”耿煊在他的《诗经中的经济植物》 (1996)中也指出:“于以采苹”的“苹”,无法确定是否为田字草,因为它的叶片过薄,似乎不太适合食用。黍为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 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 *** ,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
黍,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及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黍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品种,而品质当属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最好。当地民间百姓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炸糕,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从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黍米 外文名 :拉丁文名semen panici miliacei;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别名 :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科属 :禾本科 药材基源 :为禾本植物黍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收,碾去壳用。 植物形态,栽培技术,化学成分,主要价值,药用价值,保健功效,选购方法,植物文化, 植物形态 黍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 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一般来说,黍米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有白、黄、红诸色。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当地民间百姓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传统小吃“驴打滚”就是用黍米中的黄米制成的。黍米还是酿造黄酒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粳米1倍,蛋白质中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所含淀粉略低于粳米。脂肪含量高于米、麦,近似玉米,主要有棕榈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黍米中还含有粗纤维、灰分、黍素等。 小米 栽培技术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 去壳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纤维(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饱和脂肪酸生为棕榈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质(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质(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主要价值 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粘度很大。据分析: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质9.6%、脂肪0.9%、糖16.3%、热量1515千焦耳,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这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中医认为:黍米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还有治疗杖疮疼痛和小儿鹅口疮的功能。中医还指出:黍米黏性大而难以消化,切忌过量食用,尤其老弱病人和胃肠功能欠佳者更要少食,心血管病人、血脂过高者,最好不食,以防止胆固醇、血脂的升高。 除此之外,黍米是酿造黄酒的最好的原材料。 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黍米的功效益气补中。 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②《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孟诜: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 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 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保健功效 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主治咳逆、烦渴、霍乱、止泄、除热、胃痛、不思饮食、肺虚咳嗽、烫伤等。《名医别录》中记载: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黍米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黍米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有棕榈酸、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均有利于生长发育。黍米中含有的粗纤维、灰分、黍素等有促进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黍米中还含有多种米、麦中所缺乏的胺基酸,对调补机体代谢十分重要。此外,黍米还有治疗小儿鹅口疮及水火烫伤的功效。 选购方法 选购黍米时,可抓一把黍米两手轻磨,手上沾有糠面的为新黍米,若无糠面且有**沾在手上的,即为掺假黍米。黍米宜储存于低温、干燥、避光处。 植物文化 陶弘景: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2.《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著难解,然亦动风。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4.《纲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5.《证类本草》
本文来自作者[望锦玉]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472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望锦玉”
本文概览:苹(Marsile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
文章不错《苹(水生蕨类植物)详细资料大全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