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欣赏 七年级历史 下册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 措施 :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 ②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 总结 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 教育 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 文化 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鉴真东渡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玄奘西游
目的地:天竺(古印度)
成就:《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 雕刻 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 种植 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 春节 、元宵、 端午节 、 中秋节 。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回族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 山水画 、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郑和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7000多人
船数
200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
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通过绘制 思维导图 ,把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形成分支,使知识成网状结构,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所学内容。下面我精心整理了7年级历史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中学生必背且必懂的历史答题规律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
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
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
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
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 文化 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 方法 ,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 经验 总结 ,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复习
近代中国
7. 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__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8. 辛亥革命六个“第一”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2)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看过“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的人还看了:
1. 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
2. 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资料
3.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大全
4.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的
5. 初中历史知识思维导图
6. 绘制思维导图的简单步骤
本文来自作者[静曼]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472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静曼”
本文概览:思维导图 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欣赏...
文章不错《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