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解释

宋 苏轼 《 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不识 卢山 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 山中。”后用以喻认不清事物的 真相 或本质。 郭小川 《 万里 长江 横渡》诗:“ 革命 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 长江 滚滚 来,不识 庐山 真面目!”

词语分解

不识的解释 . 不知 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 为人 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 四方 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 真面目的解释 真实的面貌和色彩详细解释本来的面貌。犹言真相。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白 乐天 一》:“他对我说,就为了这样,他 愿意 把闲却了的,为

能表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是《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本文来自作者[冷卉]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4437.html

(12)
冷卉的头像冷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卉的头像
    冷卉 2025年10月17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冷卉”

  • 冷卉
    冷卉 2025年10月17日

    本文概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解释宋 苏轼 《 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不识 卢山 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 山中。”后用以喻认不清事物的 真相 或本质。 郭小川...

  • 冷卉
    用户101709 2025年10月17日

    文章不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