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妈妈”方莉将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有一个还在“慢班”待了好几年。
在她的 育儿 经验中,有三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对孩子多说“我爱你”。
可能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向孩子表达爱意是非常难为情的,也怕太多的赞美会让孩子骄傲自满。起初方莉也这样认为,觉得和孩子们说我爱你实在是“太肉麻”了。
可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非常重要,最能直接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在后来出版的书籍《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中,方莉写道,来自父母的期待和夸赞是孩子积极进步的动力。
后来她经常和孩子说“我爱你”,甚至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不忘说一句我爱你。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在情绪沮丧时也不会有抗拒情绪,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做错了,妈妈依然是爱自己的。
美国心理协会成员Carl Pickhardt曾指出,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事,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其他人失望。
作为家长,请不要吝啬你的爱,像方莉一样大胆的对孩子说爱吧。
何江曾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代表,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同台的还有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也是首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何江的父母都来自农村,为了不让两个儿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选择留在农村陪着儿子们,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外出打工。
他们也非常喜欢陪伴儿子读书学习,妈妈不识字,就让儿子们将课本中的故事讲给自己听,还会向他们请假讨论没有听懂的地方,两个儿子都非常乐意给妈妈“上课”。
父母的教育方式虽然朴素,但对何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何江来说,将所学所知分享给父母并得到父母的认可,是一种认知上的正反馈。
方莉在教 育儿 子时,也采用过同样的方法,她则是刻意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事事向儿子请教,一方面树立起了儿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刺激儿子更加努力学习。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当我们在教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在学习。分享知识无疑是高效学习的方法之一。时代杂志的特约撰稿人Annie Murphy Paul在文章中指出,学生们学习是将将自己当作老师,比那些仅仅学习的学生,在实验结果中得分要高很多。
如果你在为孩子的成绩担心,不妨让他把所学的知识和你分享,说不定他会有很大进步。
美国生活的华人妈妈米歇尔将大女儿送入哈佛大学经济系,两年后小女儿也顺利就读哈佛。
除了学习成绩一流,两个女儿还都是美国竞技体操运动员。
米歇尔非常相信精英教育,对两个女儿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她的眼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必不可少,对孩子和家长都很重要。
大女儿是个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参加竞选时,准备了很长时间也还是怯场了。站在演讲台上,大女儿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呆呆的站了十多分钟。
走下演讲台,孩子简直要崩溃了,放声痛哭。站在一旁的米歇尔却并没有上前安慰,只是教导女儿要调整好情绪。
在米歇尔眼里,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危机。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来是不能接受哈佛大学的挑战的。
大女儿也很争气,在后来的生活中越挫越勇。在后来参加社团活动时,也敢硬着头皮去采访不认识的同学、老师甚至校长,加上出色的文笔,最终成为了校报的骨干。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很难被接受,当年的虎妈蔡美儿也曾受到很多批评。但是当女儿们长大了,却纷纷在公开场合对母亲表达感谢,小女儿甚至说自己以后也会成为一个虎妈。
当然,挫折教育也要符合孩子的个性,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要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虽然丁丁患有脑瘫,但是在邹翃燕的教导和自身努力之下,他还是成功进入了哈佛大学。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两个细节非常值得深思。
丁丁小学开学后,妈妈邹翃燕送给丁丁一本《新华字典》,从此遇到不认识的字,丁丁只能去查字典,就算是问妈妈,她也只会甩给丁丁一句“查字典去”。
邹翃燕也从不辅导丁丁作业,即使是老师说让家长完成的部分,她也交给丁丁来完成。当时老师要求家长给学生出卷子、批改并打分,邹翃燕先是让丁丁自己出卷子,丁丁做完以后直接打了100分,最后还是老师检查出来了两道错题。邹翃燕还毫不客气的批评丁丁怎么好意思错,一定要提高正确率。
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丁丁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写作业的好习惯,这种独立的特点一直影响他后来的生活。在考上哈佛大学后,他有备战司法考试,每天有8-12个小时都是在学习。
当代家长很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试错的成本太高,对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了解又希望孩子能够有大出息。对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慎之又慎,于是恨不得将手中所有资源都堆砌到孩子身上,完全按照家长设计好的道路生活。
相反, 邹翃燕面对天生有缺陷的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却让孩子有了独立的人格。
丁丽晴收获了得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五所世界一流名校的录取。
在她的印象中,五年级之前爸妈完全没有提过学奥数的事情,虽然她身边很多小朋友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奥数了。爸爸妈妈都是尽力提供最好的平台,但是她喜欢什么事情、要做什么,父母从不会过分管束。
在丁雨晴看来,想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孩子自己的主动性。自发想学的东西,别人想拦都拦不住。她特别喜欢划船,但是每天不到五点就要去训练。爸妈心疼她,让她别太辛苦,她不喊苦不喊累,一直坚持了下来。
即使是全程陪读女儿的肖永莲,也没有对女儿的生活大包大揽。在她看来,父母要做的是要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后续的努力还是要孩子自己来完成。
她主动带着女儿到哈佛大学游览,让她切身感受哈佛大学的名校氛围,是否能够考上哈佛,则要靠女儿自己的努力了。后来女儿为进入哈佛大学做准备,也都是自己主动完成的,她最终也以音乐为桥梁,进入了哈佛大学。
《放养的女孩上哈佛》一书的作者说,
“通过试错法自己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真正放手的爱。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家长的悟性、耐性和毅力,是一种大智慧。”
教养孩子的模式并不固定,但是让孩子成为 健康 、快乐、自信的个体,相信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的。
船王赵锡成的6个女儿,有4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另外两个也分别就读于美国知名学府威廉和玛丽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
赵锡成在教育孩子上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给孩子们设限。
赵锡成曾经对大女儿赵小兰说:“你总统是做不到的,因为你不是美国生的,可是你有希望当个部长,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一步一步来,就可以达到最高那层。”
赵小兰后来不仅考上了哈佛大学,还曾任美国劳工部部长,是美国 历史 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
贷款百万也要上哈佛的詹青云,小时候经历了六次转学,从乡村学校一路走到了重点中学,小小年纪就让自己迈过一个又一个台阶。
在谈及自身受到的教育时,她说到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平台。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也想要看看外面更广袤的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父母的举止言行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样子。孩子未来的格局受到父母眼界的影响,孩子以有远见的父母为榜样,才会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孩子的未来可能就隐藏在日常的生活的每件小事里。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爱好和性格也迥然不容,家庭教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孩子五岁前学会做哪8件事,有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以及终身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庭。
各位家长请注意,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教会孩子以下这八件事。
一、教会孩子学习
一位作家曾对她的儿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父母必须要让孩子知道,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过得是截然相反的人生。你若有读书的机会,只要抓住了,人生就不再是“单选题”,而是有多个选择的机会。
父母更要告诉孩子,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付出努力,这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责任。
二、教会孩子独立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因为珍贵,所以难免会小心翼翼,想给孩子筑起一个温暖坚固的小窝,不让外面复杂的世界影响到他。
但温室里的花朵,最是容易受到暴风雨的摧残。时刻受父母保护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击倒的。家长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往往长不大。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去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竞争和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所以为人父母要尽早学会放手,尽快教会孩子独立,孩子才能学会翱翔。
三、教会孩子有教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
而良好的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从细节做起的,更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带来的,有教养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比家境显赫,不是比学校名贵,而是你虽然有金山银山,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四、教会孩子讲规矩
中国有句俗语叫:“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否则人生将不可能成功。所以,教会孩子懂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规矩是为人行事的准则,是让人明事理。教会孩子讲规矩,就是教孩子明事理,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样将来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父母从小要给孩子讲规则意识,并给孩子制定规则,以此来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规矩,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守规矩。
五、教会孩子懂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父母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激给他生命的父母,为他传授知识的老师,给予他帮助的朋友。
孩子能够在内心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怀有感恩之情,愿意对他人回馈爱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和接受。
孩子知感恩,少不了父母的教导,平时对孩子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少些责怪和批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父母的智慧来浇灌。
六、教会孩子会吃苦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父母生怕孩子会吃苦。但父母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与做法,反而会让孩子受苦。
因为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从小就对孩子娇生惯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不能承受压力,无法承担责任,很难有出息,甚至会变成令人寒心的“白眼狼”。
为人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所以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去体验下生活的不易,让孩子拥有自立的能力,孩子将来才不会受苦。
七、教会孩子好好说话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即使有着漂亮的外表,聪明的头脑,但若是出口伤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是无法赢得别人真正的掌声。
好好说话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的人生。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将受益终生。
培养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多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正向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才能暗示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八、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能够促进个人成长,激励一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明智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承担责任,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更出彩。
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父母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孩子看到父母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当他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便会模仿父母做出同样的行为。
一旦形成习惯,孩子便会明白,做人需要勇于承担责任,因为这样做更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谅解,孩子会更勇于突破和提升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教育好孩子,是为人父母最神圣的使命。
所以,请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五岁前学会做哪8件事,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孩子五岁以前,父母们不要担心孩子还小对许多事也不掌握不容易去做,可是接下来的这一些事在孩子五岁前就应当使他学着去做!那样对于孩子的蜕变有好处,接下来小编就陪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件:吃饭当孩子要想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试着一下,只需要给你的宝宝系上罩衣就好了。一开始孩子学吃饭的时候会将饭粒弄得到处都是,这也是一种常规的状况,父母不可以因而去责怪孩子,甚至是夺走孩子学习培训的机遇。
第二件:选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气温转冷了父母可以提议孩子穿上外衣、戴帽子,可是外衣里边孩子要想穿什么衣服,父母都能够让孩子自己做决策,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样式及色调。
第三件:让孩子学会分享当还由于玩具的问题与朋友争吵的时候,父母请耐心等待,让你的孩子试着自己去解决困难,学好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玩具。
第四件: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孩子不开心或是心情低落的时候,孩子有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支配权,在这个时间里,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呆在自己的卧室里,没去打搅他。
第五件:选择玩什么在确保孩子安全性及不防碍别人的条件下,让孩子自己选择玩什么去哪儿玩,这一时间是孩子的游戏时间,父母最好不要去影响孩子。
第六件:发泄孩子与大家一样,也是有遭受挫败、损害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发泄、抽泣,此刻父母要让孩子畅快的抽泣,直到孩子哭完后,再去关注孩子问慰孩子。
第七件:恋物情结要理解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会对某种玩具有自己的独特感情,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孩子都是会要想带上它的,如果你的孩子并没有体现出尤其的感情依靠,那麼父母可以由着孩子。孩子一天天的成长,恋物情结便会渐渐的消退。
第八件:午睡父母都是会选择让孩子进行午睡,如果你的孩子在午睡的时候要想站起来得话,千万别去逼迫孩子入睡,你能让孩子呆在自己的卧室里,只需不影响到他人就可以。
本文来自作者[易上止正]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411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易上止正”
本文概览:“哈佛妈妈”方莉将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有一个还在“慢班”待了好几年。 在她的 育儿 经验中,有三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对孩子多说“我爱...
文章不错《孩子要知道的五件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