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路符号

一、物理量电学符号

1、电荷量:Q,单位:C,

2、元电荷:e;1e=e=1.60218×10^-19C?

3、电流:I,?单位:A

4、电压:U,单位:V

5、电阻:R,单位:Ω

6、电功:W,单位:J

7、电功率:P,单位:W

二、电路图中常见的电学符号如下:

如何自制口琴?

看过一个关于水火箭的制作方式,很简单易讲,但是又能讲出兴趣,主要就是运用矿泉水瓶子灌水后打气,装自行车用的气门芯的那个橡胶管,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具体的制造过程,小孩子一定喜欢。网上搜到的方法2.5.1制作“‘水’火箭”:先把一个软木塞钻一个孔,把自行车轮胎上用来打气的那个部件连带气门芯一起套进软木塞,然后,望瓶中装少量水,再用组装好的软木塞塞紧瓶口(如漏气,可用“强力胶”封闭),就制好了“‘水’火箭”。演示时,用铁架台使瓶口朝下架好,再用打气筒往里打气,直到塞子被冲开,“‘水’火箭”向上冲,可看到有水向下喷出,气温低、效果好的话,也可明显看到塞子冲开时,瓶口有“白雾”。如不装水,瓶内也会有小水珠。让不仅学生复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和“温度降低,水蒸汽液化”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训练动手制作的能力。2.5.2制作简单“气压计”:用瓶子装水,装满瓶身为止,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吸管,周围用“强力胶”封好,再把吸管插入瓶内水中并把盖子盖紧瓶口,然后往瓶中吹气,使吸管中的水上升到超过瓶盖2-3厘米即可,就制成了“气压计”。每天观察吸管中的水的高度变化就可以比较气压的变化。

请采纳。

万花筒是怎么做的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1.找一把木梳(齿有长短的)2.用稍薄的纸片,拉紧后粘在木梳两端(一定要紧一些,但是不要弄断了哦),两面都要粘3.然后……因为纸片的震动,就能“呜哩呜哩”吹出声音了。 这是我从书上看来的,其实在网上搜索口琴的结构,然后寻找合适的黄铜做簧片,塑料做琴身也是可以的,加油了!我是吹口琴的,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初二一直在摸索,希望这些能对你有帮助啦,谢谢采纳。

万花筒(Kaleidoscope),一种光学玩具,将有鲜艳颜色的实物放于圆筒的一端,圆筒中间放置三棱镜,另一端用开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即可观测到对称的美丽图像。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利用镜把光反射来形成图像。

1817年苏格兰科学家和发明家大卫·布儒斯特爵士发明万花筒。

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万花筒”。

万花筒的图案是如何来的呢?原来是靠玻璃镜子反射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各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而镜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成像的,这种成像原理我国远古时代的古人就已掌握。古书《庄子》里就有“鉴止于水”的说法,即用静止的水当镜子。据说真正的万花筒玩具是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布尔斯答于1816年发明的,而我国民间也很早就有了这种玩具,而且有创新,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的万花筒。

万花筒利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制作,通过光的反射而产生影像。

1816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发明了万花筒。布鲁斯特主要从事光学和光谱研究,他在童年时代就十分喜欢光学实验,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他所喜爱的光学上。一次,他在用多面镜子研究光的性质时,看到了几面相对放置的镜子里经过多次反射呈现出来的景象,便放了一些花纸在镜子组成的空腔里,结果,他看到了一些对称的图案,而且每变动一下花纸的位置,图案就会变换一次。

为了能使图案不断地变换,他将三面成角度的镜子放在一个圆筒里,再将花纸放在筒端的两层玻璃间。随着三角镜中镜子的角度变化,影像的数目也随之变化;影像重叠后形成各种图案,不停地转动万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断变换的图案。就这样他制作出了只要轻轻转动就能看到不同图案的万花筒。万花筒在一夜之间便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这个一动就能产生美妙图案的小东西,算得上是当时的“电视机”了。更有意思的是,一旦某个图案消失了,要转动几个世纪才能出现同样的组合,因此每一瞬都值得欣赏,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万花筒的发明被列入科学重大发明而载入史册,博物馆里也收藏有一些制作精美的万花筒。由于万花筒既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又是能培养思维和观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爱,并在人们的手中不断地翻新花样。例如,有人在万花筒里放上30—40个像教堂塔尖一样的玻璃小瓶,里面装上油,在油里浸着玻璃粒、细珊瑚片、贝壳和沙粒。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动,瓶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微粒就会升降。

除了这些东西以外,还放入扎紧的细丝线、马鬃以及各种螺旋形的、弯曲的小东西。这样,使万花筒转动起来,就好像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万花筒诞生于19世纪的苏格兰,由一名研究光学的物理学家发明。2~3年后,几乎同一时期传到了中国和日本。19世纪初叶,中国的很多玩具进入日本时、其中也包括了万花筒。当时,作为利用光学的游戏,新鲜而有趣,万花筒成为糖果店吸引孩子的招牌玩具。同时,由于万花筒典型的体现了镜子的反射,而被学校引用为教材,得到更广泛的流传。至此,可以说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同样的历史过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万花筒在美国从玩具而升华为艺术品。在日本,作为艺术品的万花筒制作也从90年代开始尝试,到现在,万花筒艺术家们手工制作了很多精美生动的万花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万花筒收藏家、万花筒制作艺术家和专销万花筒商店的店主集合起来,于1996年成立了日本万华镜俱乐部。由俱乐部发起组织了万花筒展,开设学习班传授万花筒的手工制作方法等活动。并于2000年底,成功的举办了充满快乐生动的构思、具有丰富的原创性以及富于美感令人感动的万花筒公募作品展。日本万华镜大奖作品展是世界上唯一的仅以万花筒作为展品的公开招募的作品展。

19世纪,由英国人发明的万花筒进入中国。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万花筒的造价也渐渐变得低廉,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19世纪中叶,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摊上,万花筒已经是常见易得的玩具。弹球、踢毽子、跳房子、推铁环,当然还有奇妙的万花筒,勾画出了多少孩子朴素而快乐的童年。在孩子们的眼中,万花筒里的“花”,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则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来的百花仙子,一种“花”离去,从此几十年难再重现。早先的万花筒,里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纸,透明度很差,后来有人尝试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随着时间的推移,万花筒里面的“花”,变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块玻璃也换成了三块镜子。岁月变迁,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孩子们对万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倾注的热情。

人们喜欢看万花筒,更喜欢动手制作万花筒。在北京东岳庙民俗运动会上,就曾出现过长约90厘米,直径10厘米,由业余爱好者利用废纸筒制作的万花筒。北京民俗博物馆还收藏着由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万花筒爱好者李鸿宽先生制作的,长132厘米,直径25厘米的大型万花筒。

本文来自作者[枯荷听雨]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4044.html

(11)
枯荷听雨的头像枯荷听雨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枯荷听雨的头像
    枯荷听雨 2025年10月15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枯荷听雨”

  • 枯荷听雨
    枯荷听雨 2025年10月15日

    本文概览:一、物理量电学符号1、电荷量:Q,单位:C,2、元电荷:e;1e=e=1.60218×10^-19C?3、电流:I,?单位:A4、电压:U,单位:V5、电阻:R,单位:Ω6、电...

  • 枯荷听雨
    用户101509 2025年10月15日

    文章不错《初中物理电路符号》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