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历史书。这本书只是讲了几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因而没有太过用心梳理。我也只是摘录了部分我感兴趣,有些许感触的文字,偶尔拿出来再读读就好。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这本书讲了下面几个故事,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

1、学霸必须死 徽州丝绢案始末

2、笔与灰的抉择 婺源龙脉保卫战

3、谁动了我的祖庙 杨干院律政风云

4、天下透明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5、胥吏的盛宴 彭县小吏舞弊案

6、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1、徽州丝绢案

或许这是首辅大人为了推行新政所谋划的一步棋呢?只有利用丝绢案引发一场大辩论,才能凸显出旧税法的弊端。届时民意汹汹,都要求改革,朝廷从善如流,即时推行一条鞭法,岂不是顺水推舟?

大概是嗅到空气里什么味道,比起上一次的敷衍态度,徽州府这回的态度积极得可怕,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2、杨干院祖庙风云

罗兴进京上访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正琢磨着给亲爹再弄个庙号,好让他老人家名正言顺地入享太庙。此时他的政治手段日渐成熟,知道这种事不宜强行推进,一定得按部就班地来操作。对嘉靖皇帝来说,这可谓是瞌睡时送来一个枕头。他可以借这件案子隐晦地点明一下态度,提前吹吹风,为明年的开禁祭祖宣传造势。

这套流程,看起来和上一次没区别,可背后蕴藏的政治意义,却截然不同。原来只是一桩地方乡民诉讼,现在却俨然成了配合中央宣传形势的典型。我大明一向以政治需求为第一位,司法什么的走走过场就好。对此宁国府自然也是深为默会。

为官之道,讲究“默会于心”,很多事情不可明言于口,只能在细微处去自己揣摩。司法问题,政治解决,这场官司的胜负,其实在开审前就定好了。罗氏一族的胜利,当然要靠罗显和族人们的自我奋斗,同时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哪。

熟悉官场的人心里明白,这只是因为官员们要尽快平复乱局,等事态平息,就要秋后算账了。官员的办事原则是:拿住首犯,略施薄惩,以吓阻压制为主,不求根治问题,只要别在我任内出事就好。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府讲空话的调门越高,越说明他们不打算干实事。

虽然这么做还是无法解决黄册管理问题,但至少成功地将其掩盖住了,按照大明官场的标准,没暴露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上头重视什么,下面未必会重视,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头如果不重视什么,下头立刻心领神会,迅速废弛,堕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政策的执行是有惯性的,比如说在大明。政策一旦形成惯例,即使周围情况发生变化,官员仍旧会机械地继续执行,不会主动求变,甚至畏惧变化。所谓“祖宗成法”,就是这么来的。

在一个衙门里,几个“官”在金字塔尖负责决策,几十个“吏”在金字塔中间负责调度规划,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役”在金字塔底吭哧吭哧干活。

黄册库和地方官吏不需要面对面勾结,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稍做发挥,就会产生一层一层的涟漪,让利益顺着最有利的方向流动。上头得了中利,中间得了大利,底层赚点小利,大家皆大欢喜。至于倒霉的王叙一家,并没人关心。

每一个手段背后,都是大量利益输送。因为这条线上沾染了太多利益,是政治上的雷区,在驳费链条里,几乎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有所获利。这就是所谓的“繁荣性坍塌”。表面看欣欣向荣,大家都有好处拿,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上这正是整个体系开始坍塌的表征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各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拊掌而笑,从此天下太平无事。祸因早种,积重难返,大明的覆亡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崩塌。

这个决定乍一看莫名其妙,但仔细一琢磨,可谓深得官场真味。一个新上任的巡按,如果上来就亲审拘拿一个知县,未免有点骇人听闻。做官最重要的是和光同尘,抓了高琦不要紧,惹得徽州官场抱成一团,八府巡按也吃不消。所以这一招“转宁国府审理”,看似踢皮球,其实蕴藏着无比精妙的平衡技巧,既让案子顺利推进,同时又保护了巡按自己。

如此旗帜鲜明的表态,说明早在徽州府发文缉拿帅嘉谟之前,歙县就已经跟上头打点好了。

一个负责任的官府在推行政策时,一定会准备好相应的疏导方案,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却不去想后续应对措施,那叫顾头不顾腚。如果他没有亲自去船槽现场查勘,没有仔细走访四都民风,断然拿不出如此实用巧妙的方案;而如果他没有锐气,也不会坚定不移地把政策执行下去。

他的每一项政策都经过反复推演,有设计,有试点,有铺垫,有妥协,策略务实而有弹性,一步步走得十分扎实。

朱元璋曾经发狠,强行把一大批浙西富户迁入京城,算是一力破十会,但这种手段只能偶一为之,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方都这么硬干。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制度。

他深谙官僚禀性,知道他们最不耐烦的,就是下面的人争吵却又拿不出办法。所以在呈文的最后,他急上峰之所急,十分贴心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深悉人性,你跟官员们陈说民间疾苦,未必能让他们感同身受,但一说这事有碍于仕途,保证会引起高度重视。

下头老百姓们也明白这个逻辑,所以碰到什么纠纷,甭管有理没理,先闹一阵,闹成了,官府往往就会按闹分配,闹不成,也是法不责众嘛。

这一招特别狠,领导不介意你糊弄百姓,但非常介意你糊弄他。平日鱼肉百姓也就算了,上峰来查账也敢弄虚作假?也太不把成都府放在眼里了。

杨教谕的申文不提业务对错,只谈官员仕途。而帅嘉谟没读出申文这一层机锋,一厢情愿地认为,之所以徽州府不愿推进,是因为整件事还说得不够清楚,典型的技术人员思考方式。

帅嘉谟到底是数学学霸,在探究人心方面不及文科学霸杨教谕 。他不明白徽州知府的冷漠是考虑到稳定和仕途,跟技术性问题无关。帅嘉谟把一个战略性错误当成了战术性错误,一味钻牛角尖去查考细节,等于媚眼抛给了瞎子看。

若他们立刻派兵去征剿,这叫“衅自我开”,布政司得负领导责任。如果先把黄册送去后湖,让那边以“户籍可疑”的理由驳回来,布政司再去收拾杨正魁,便师出有名了。

他和程世法身份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身为本县主官,谭昌言考虑更多的是婺源局面的稳定。

余懋学忽然意识到,这是张居正余怒未消,打算借机惩治自己,便行事更为谨慎,闭门不出,也不与别人来往。

帅嘉谟在文武两道的表现都很一般,注定仕途无望。但磨炼好了这门手艺,以后就业便有保障了。就像所有的学霸一样,帅嘉谟看到眼前出现了难题,不惊反喜,兴高采烈地继续深入挖掘。除了在史料和统计学上做手脚之外,帅嘉谟还准备了第三张牌:政治牌。

书手落笔一字之差,甚至能左右官职的选拔。可以想象,他的寻租空间该有多大。

这些学生到底没社会经验,不明白人家活虽然干得一般,可PPT写得好,一文遮百丑。

这件没有酬劳的业余工作持续了两年,先后八次修改,最终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为《后湖志》,一共十卷。像这种冷门史料,即使校对出来,也鲜有人问津,做这件事几乎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吴老先生在序言里如此说道:“我这个年龄的人已无意钱财,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只要有益于世,便于愿足矣。

19世纪一位法国小说家说过,想要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态,去法院里坐几天就够了,那里是最容易看到人生百态的地方。

显微镜下的大明评价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点兴奋的。上次看的马伯庸的小说还是《长安十二时辰》,让我回味至今。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马伯庸构建了一个细致到发丝的长安城。从长安城的建筑结构,到下水道的走向,从唐朝人怎么吃饭、喝茶,到女子出门佩戴什么首饰……马伯庸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复刻历史细节。完美饱满的细节与紧张跌宕的情节相辅相成,让故事更加生动,也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有沉浸般的体验感,就像自己也身处故事发生的盛唐情境之中。

在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序言中,马伯庸开门见山地说:“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我不是专业的明史学者,我是个作家。”看到这句话,我忍不住微笑,又想起了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对历史细节的完美代入,心想,这一定是一本能媲美《长安十二时辰》的书。

然而,我高兴得似乎有点太早。这本书真的只是历史纪实,不是小说,即使马伯庸在其中添加了大量的想象来使情节完整,并尽量用浅显、风趣的语言把文史资料转化成易于阅读的故事;即使这些历史事件本身也非常精彩,却仍然不能吸引我。

曾经我以为我不喜欢历史,是因为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历史课本也只是干巴巴地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人物,枯燥无味。而现在很多大师在各平台解读历史时,都讲得生动而有吸引力,让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我小时候接触的是这种历史,也许我会成为一名历史专业工作者呢。

然而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告诉我,历史、特别是历史再加上了政治,终究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的大概只是演绎过的历史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读者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此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历史加上政治,使得这本书拒我于千里之外。但是我相信,如果一个喜欢历史和政治的人,一定会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选取的六个事件,都属于正史不屑记载,或者没有什么系统性记录的个体事体。这些小事件,在史书里只有简单的几句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连浪花都算不上,大概只是几滴水珠而已。马伯庸却看到了这几滴水珠折射出来的光芒,他通过对明朝庞杂史料的查阅研究,还原这些真实史料,通过对这几个民间的案件的解读,如同显微镜一样,放大了明朝这个巨人体内小小的病毒,让我们看到了病毒是如何慢慢蔓延并击倒了整个身体。诚如他自己所言:“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马伯庸说,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反而不是完成这部作品最难的部分,最难的是要把艰深的东西翻译成相对比较轻松有趣,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让大部分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这件事。尤其里边还涉及到大量的税收计算和大量的档案记录,极其枯燥,既要让老百姓可以看懂又愿意看,这个挑战是最大的。(可惜这个挑战对我没有成功)

为了尊重历史,并且方便读者了解真实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会附有真实的史料原件和解读。看着这些晦涩枯燥的史料原件,我实在是佩服马伯庸为了写这本书付出的大量心血,这需要查阅了多少的资料,阅读了多少相关的论文,请教了多少历史学家,才能从浩瀚的史料中,选取出这些有用的信息,再提炼成这一个个的故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我虽然不喜欢看,但很愿意推荐给喜欢历史和政治的人看的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评价评价如下:得到”是我现在每天都要听、要用的APP。上周,“得到”推出马伯庸的一篇“神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徽州丝绢案纷争》。

这篇文章是和菜头最先发现,推荐给了罗辑思维的脱不花和罗振宇,罗胖一读之下 ,大喜过望,当即决定用10万块钱买下,免费提供给罗辑思维的用户阅读。我在“得到”上听完了“讯飞罗胖语音版”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篇3万多字的文章,“得到”还给了电子版和于浩说书版。

马伯庸是内蒙古人,在施耐德电器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写作,深爱网络知识阶层推崇。他尤其擅长历史题材,著有《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被喜欢他的读者尊称为“马亲王”。

一位老师不肯提供银行账号,一位老师在QQ上回复了三个字“骗子,滚”,另一位老师也非常谨慎,还有一位老师始终联系不上……打消三位老师对网络诈骗的顾虑的过程,其实非常能够说明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是多么高、不安全感是多么地强烈。即便是处于象牙塔里的学者,对外人、外界也始终怀着一份警惕。

不知为何,看了马伯庸的微博文章《四起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始末》对此事的描述,我却联想到了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件往事。

本文来自作者[赫宏旭]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3849.html

(13)
赫宏旭的头像赫宏旭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赫宏旭的头像
    赫宏旭 2025年10月14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赫宏旭”

  • 赫宏旭
    赫宏旭 2025年10月14日

    本文概览:我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历史书。这本书只是讲了几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因而没有太过用心梳理。我也只是摘录了部分我感兴趣,有些许感触的文字,偶尔拿出来再读读就好。...

  • 赫宏旭
    用户101402 2025年10月14日

    文章不错《《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