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中历史题

首先,“哥白尼式的革命”意指彻底的变革。因为以往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运转。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心说思想,其变革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那么康德到底有何巨大的变革呢?简单说是这样。传统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人的认识去符合对象,而康德却反其道行之,认为对象是符合我们的认识的,符合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康德也因此成为先验哲学的一代宗师。当然,这里的对象应该理解为现象,康德认为,现象界是如此,而与现象对应的本体他称为物自体,他认为那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能把握的。

怀疑主义者

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高尔吉亚反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独断论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

(3)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这三个怀疑论命题的论证,深刻地揭露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语言与思想的矛盾。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及其论证是针对巴门尼德的独断论式的“存在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怀疑论从来就是来自对独断论的逆反。在哲学史中,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曾被反复地讨论过,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命题的否定式变为疑问式,那么就是:

(1)我们的意识以为是否有客观的存在?

(2)如果有,我们的意识能否认识它?

(3)如果能认识,我们能否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据他自己所说,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我们看在,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本体论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认识论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语言哲学的问题。回顾我们的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哲学始终也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因此这三个问题对哲学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哲学的所有问题原来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被前人提出来了,只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毫无疑问,高尔吉亚这三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哲学命题正是靠怀疑主义的有力帮助才得以提出。

同样,从非课题化的角度考虑,我认为皮浪以前另一个主要的怀疑主义者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特殊解释是第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怀疑论命题。哲学界一致认为苏格拉底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转折,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实现的转折是何种转折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知原认为苏格拉底实现是认识论转折,但他不知道真正的认识论转折是到康德的“哥白尼式变革”才实现的。我认为苏格拉底实现的是把自然哲学单纯研究自然的哲学对象模式转变为研究人的哲学对象模式。这里有着认识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论。前苏格拉底哲学(既称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看不到人,苏格拉底仅仅实现了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变为人,而且他还是按照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模式来研究人的。因此苏格拉底实现的哲学转折只能说是人本主义转折,而不是认识论转折。

既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业已转变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为下面几个问题的凸现创造了逻辑前提:人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自然?人能认识多少自然?人如何知道自己认识了自然和认识了多少自然?前苏格拉底哲学是从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如说他们无意识地对于以上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无意识地假设: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能够认识自然,能够认识自然的本质、全部。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显然是对以上的无意识的假设进行了怀疑。尽管苏格拉底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摆脱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他不过是用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人而已)因此他的怀疑还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怀疑,但是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转移到了人从而为哲学的认识论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苏格拉底是比皮浪早的怀疑主义者。而苏格拉底所以实现古希腊哲学的人本主义的转折,正是因为他对自然哲学的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范式的突破而开创以人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新范式。因此我们也用理由认为,如果没有苏格拉底的怀疑主义也就不会有认识论的产生。

我们可以把前苏格拉底哲学看作是一种独断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而就凭朴素直观就断言自然如何如何。怀疑主义可以说是对这种独断论的逆反的对立面。正是因为有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独断,才会有其对立面---怀疑主义---的出现。所谓物极必反,独断论越极端,作为其反面的怀疑主义必然也要以极端的形式出现。 皮浪主义的追随者爱那西德谟(Ainesidemos)对于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是比较全面的,他提出十条论证:

(1)不同生物由于构造不同会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因而感觉决定了有关性质的表象。性质的表象因感觉的差异而不同,并不具有固定性。

(2)人们的感觉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同一个事物对一个人这样,对另一个人可能那样。因而对象不是客观的。

(3)各种感官之间构造互有差异,因此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不同感官以不同方式感知不同事物。

(4)主体因自身内部的不同状况变化会产生各种差异。比如色盲者看到的颜色与正常人可以是不同的。

(5)由于位置、距离和地点的不同,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6)没有一个事物能脱离其他事物单独进入感官,而事物与别的东西一经混杂就会发生变化。

(7)许多事物由于互相结合,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8)事物都是相对的,因而我们的知识也是相对的,最好保留意见,不做判断。

(9)事物的常见或罕见,也同样能改变对事物的判断。罕见的东西总是比常见的东西受到更大的重视。

(10)伦理、风俗、习惯与法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地方认为是公正的,那个地方会认为是不公正的。 总结爱那西德谟的这10个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把感觉和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这是从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来论证的怀疑论,而皮浪主义的另一个代表阿格利帕(Agrippa)则是通过五条论证来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

(1)意见分歧。各种哲学观点错综复杂、互相冲突足以证明理论是靠不住的。

(2)推理无穷。为了证明某个命题而提出的证据,本身又需要根据,根据的根据还需要根据,一致无穷。

(3)一切相对。所以判断的对象都是一方面与判断的主体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别的事物相关,而不是独立的存在。

(4)公设武断。独断论为了避免无穷后退,就设定某个东西作为体系的基本原则,但对这个原则的真实性却不加证明。

(5)循环论证。证明别的事物的事物自身又要靠被证明者来证明,陷入恶性循环难于自圆其说。

对于那西德谟和阿格利帕的观点进行更深更广层面的讨论不是本文的任务,想表明的只有一点:哲学的所有问题原来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被怀疑主义者提出来了,只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毫无疑问,怀疑主义主义者(皮浪主义者)所提出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哲学命题正是靠怀疑主义的有力帮助才得以提出。这有力地证明的怀疑主义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而我们哲学界对于这一点的认识还是不足的。 笛卡尔凭这个普遍的怀疑而奠定了近代西方哲学,其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理性主义原则(也称唯理论原则);二是开创主体形而上学。

所谓主体形而上学是与古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客体形而上学对立的把形而上学的对象由客体转移到了主体。沿着主体形而上学的道路走下去的有康德(康德先验论体系)和胡塞尔(现象学)两位大哲学家。由此可见这种怀疑主义和理性是统一的,而不是像皮浪和休谟的怀疑主义和理性是对立的。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必要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就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这种怀疑是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

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怀疑主义者"? 虚无主义 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Dada),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 *** ), 朋克(Punk)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鲍德瑞拉德(Baudrillard)称后现代是虚无主义时代,有些基督教神学家和权威人士断言现代与后现代由于拒绝上帝而是虚无主义的。 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尼采将基督教成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问题二: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者认为什么都是不可靠的唯有知识是可靠的是否正确 晚期希腊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是在乱世之下作为反对“独断

论”的哲学派别而出现的,与当时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并驾齐驱,主张怀疑一

切感性现象所呈现的本质和理性思维推断出来的结论,通过“悬置判断”获得灵魂的“宁静”

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的内涵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分析了它的特点、伦理学目的

和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一定程度对比了它与其他学派的异同。

问题三:怀疑主义的简介 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1. 知识的有限程度。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高尔吉亚反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独断论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3)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这三个怀疑论命题的论证,深刻地揭露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语言与思想的矛盾。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及其论证是针对巴门尼德的独断论式的“存在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怀疑论从来就是来自对独断论的逆反。在哲学史中,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曾被反复地讨论过,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命题的否定式变为疑问式,那么就是:(1)我们的意识以为是否有客观的存在?(2)如果有,我们的意识能否认识它?(3)如果能认识,我们能否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据他自己所说,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我们看在,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本体论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认识论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语言哲学的问题。回顾我们的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哲学始终也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因此这三个问题对哲学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哲学的所有问题原来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被前人提出来了,只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毫无疑问,高尔吉亚这三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哲学命题正是靠怀疑主义的有力帮助才得以提出。同样,从非课题化的角度考虑,我认为皮浪以前另一个主要的怀疑主义者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特殊解释是第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怀疑论命题。哲学界一致认为苏格拉底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转折,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实现的转折是何种转折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知原认为苏格拉底实现是认识论转折,但他不知道真正的认识论转折是到康德的“哥白尼式变革”才实现的。我认为苏格拉底实现的是把自然哲学单纯研究自然的哲学对象模式转变为研究人的哲学对象模式。这里有着认识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论。前苏格拉底哲学(既称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看不到人,苏格拉底仅仅实现了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变为人,而且他还是按照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模式来研究人的。因此苏格拉底实现的哲学转折只能说是人本主义转折,而不是认识论转折。既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业已转变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为下面几个问题的凸现创造了逻辑前提:人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自然?人能认识多少自然?人如何知道自己认识了自然和认识了多少自然?前苏格拉底哲学是从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如说他们无意识地对于以上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无意识地假设: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能够认识自然,能够认识自然的本质、全部。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显然是对以上的无意识的假设进行了怀疑。尽管苏格拉底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摆脱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他不过是用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人而已)因此他的怀疑还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怀疑,但是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转移到了人从而为哲学的认识论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苏格拉底是比皮浪早的怀疑主义者。而苏格拉底所以实现古希腊哲学的人本主义的转折,正是因为他对自然哲学的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范式的突破而开创以人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新范式。因此我们也用理由认为,如果没有苏格拉底的怀疑主义也就不会有认识论的产生。我们可以把前苏格拉底哲学看作是一种独断论......>>

问题四: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怀疑主义者。 说马克思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也可以,他是一个过程怀疑主义。他先是一个怀疑主义,然后是一个批判主义,最后是一个建设主义,提出自己的科学体系。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怀疑主义,那他就不会提出那么多的革命学说。

问题五:怀疑主义的两种怀疑主义 通过以上的考察与分析,我们看到,哲学中有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和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皮浪和休谟。皮浪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施行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只有破坏性而没有建设性。皮浪本人也承认,他连自己的怀疑也要怀疑,这种怀疑主义难以自恰.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其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否认了实践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强大作用,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我们既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皮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浪的怀疑主义的确是对自然哲学的独断论的反叛。不过皮浪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任何事物 ,不做任何判断,把外在的世界看作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把这种怀疑主义叫做彻底的怀疑主义。由此可以证明我前面说的,这种怀疑主义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其实,若证明了“世界不可知”,它也就变成了可知,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对其最有力的否认。皮浪把感觉和认识的相对性过分到夸大,他的怀疑主义过于极端了。他本人没有什么著述,他对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也不多,其成就仅仅在于奠定了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还是以一种空前极端的形态的怀疑主义。 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笛卡儿。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就是从普遍的怀疑开始的,把一切打倒,重新建立。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而怀疑精神则是积极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怀疑精神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基础,这最明显地体现在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精神上。笛卡儿怀疑一切知识乃至外部世界的存在,并有此推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从而奠定了自己整个学说的基础。笛卡儿的怀疑是为了更好的确信,使理论有更牢固的基础。历史上哲学体系之间更替、科学史上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都以这种怀疑精神为基础。这种怀疑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它和理性和科学是不冲突的。

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康德在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形而上学的范围与任务:人生中绝对、无条件的东西是什么?现实存在中无条件、绝对的东西是什么?普遍、绝对的东西是什么?

人生中,有没有超越这种有限、有条件的生存方式的东西呢?也就是说,有没有超越死亡的东西存在,这个问题涉及灵魂不朽这个哲学命题;

现实存在只是有条件的链条,还是在其中间也有无条件行为存在的空间?这牵扯的是自由这个哲学问题;最后,是否有某种东西存在,它是所有有条件存在之总和,特别是世界与人最终也是依它而存在?这就是上帝命题。因此,康德认为,探讨“上帝、自由与灵魂不朽”是形而上学“无法避免的任务”。

康德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领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漫长的形而上学史上,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些“单纯的摸索”,“未能触及问题本身”。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直接从某个形而上学方面的假设开始,而必须首先提问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对这类问题搞不清楚?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扩展资料

这本书如同一个舞台,所要表现的如同一场人们为了获得形而上学方面的认识而上演的戏剧。演员就是哲学上的种种根本问题,剧情便是人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得到准确的答案,而这些努力却毫无例外地一一遭到了失败。

最终康德发现,在这一领域,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原因便在于人的理性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人的理性不可能深入到可见的现实存在的背后而发现它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从“自由”这个问题上看出来: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明人是自由的,同时又可以提出一系列同样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明人是不自由的。关于“灵魂不朽”以及“上帝”的争论也是如此。这类问题无法借助纯粹的理论理性得到解答。

本文来自作者[谷兰]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3393.html

(14)
谷兰的头像谷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谷兰的头像
    谷兰 2025年10月12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谷兰”

  • 谷兰
    谷兰 2025年10月12日

    本文概览:首先,“哥白尼式的革命”意指彻底的变革。因为以往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运转。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心说思想,其变革...

  • 谷兰
    用户101201 2025年10月12日

    文章不错《一道高中历史题》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