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出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的赏析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释义: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读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出处:该句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本文来自作者[韩子轩]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33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韩子轩”
本文概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
文章不错《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