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 导语《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试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达500之多,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皱饼、正店72户,其余皆未知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权威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7次自读要求的提出,指导学生反复使用浏览全文和细读重点段相结合的方法来自读课文,面对关键性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中学到的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做得快速而准确,但是对说明方法的选择这一难点,还需在日后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去深入体会。

 语言的学习向来是学生的难点,结合说明方法来品味说明语言这一教学创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使学生理解说明方法的选择关乎说明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相信日后随着他们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增强,会有更通透的理解,随之对文字有更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关于这幅画所表现的深刻内涵,通过一定的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这幅画有更多的探究兴趣,但是不必要提出过多的具体要求。将来随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几年级的课文2001版

八年级上册有十八首必背古诗词

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渡荆门送别》(李白)

3、《使至塞上》(王维)

4、《野望》(王绩)

5、《黄鹤楼》(崔颢)

6、《庭中有奇树》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刘桢)

9、《梁甫行》(曹植)

10、《渔家傲》(李清照)

11、《春望》(杜甫)

12、《饮酒》(陶渊明)

13、《采桑子》(欧阳修)

14、《相见欢》(朱敦儒)

15、《浣溪沙》(晏殊)

16、《如梦令》(李清照)

17、《雁门太守行》(李贺)

18、《赤壁》(杜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版2001八年级语文上册内的一篇必背古文。这篇文章是《孟子 告子》中的一段。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教案# 导语《三峡》是一篇写景的古代散文,作者郦道元用精炼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峡七百里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三峡美景的喜爱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黑板上补充:

 阙(quē)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纠正。黑板上补充:

 自非:如果阻绝:断或:有时虽:即使良:实在肃:寂静绝:极

 久绝:消失

 3、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山:高大、雄伟

 三峡

夏水:水之盛、湍急

 春冬之景:水清澈、水势大、动静结合、视觉色彩、一字一景

 晴初霜旦:凄寒、肃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注释

 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

 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确实。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沾:打湿。

 裳(cháng):衣服。

本文来自作者[绮绿]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2930.html

(9)
绮绿的头像绮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绮绿的头像
    绮绿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绮绿”

  • 绮绿
    绮绿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教案# 导语《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

  • 绮绿
    用户100908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