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13日凌晨,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北京协和医院。
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整个产房。助产医师熟练得剪断了脐带,并为孩子轻轻擦拭身体。
此时,小婴儿睁开了乌溜溜的眼睛,看着眼前的医师。
两人对视,医师禁不住笑了。
谁也不曾想到,这将是一场世纪会晤----在不同领域享有盛誉的两位顶级专家,居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见面了。
这位接生的医师,正是号称“万婴之母”的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而这位新生儿,则是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做过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秘书,后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担任事务科科长。
母亲华静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袁隆平的英语启蒙就来自母亲。耳濡目染之下,英语成为他最拿手的科目,考试时,轻而易举就能拿到高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幼的袁隆平随同父母南迁。一路上,战乱和饥饿带给人类的苦难景象,铭刻在他的心里。
日本人的飞机盘旋在空中,随时会扔下炸弹。小小的孩童看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在水田里插秧,深感忧心。
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辗转来到陪都重庆,袁隆平一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年。当时,袁家的房子就在江边。
重庆时常遭遇空袭,警报拉响,其他孩子都拼命往防空洞跑,只有袁隆平,专挑这时候拉着弟弟撒丫子地跑到嘉陵江边玩。
此时,父亲正拿着一台军用望远镜盯着他们。看到俩孩子跳进水里,父亲就会及时赶到,一把拎了回去。
袁隆平为此挨了不少揍。
可能是缘于这段居住在嘉陵江边的经历,袁隆平极擅长游泳。
读高中时,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后来更是荣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之所以能走上农业之路,也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某位大户人家的园艺场。
看到红润润的桃子挂在枝上,一串串葡萄水灵灵的,还有各式各样的鲜花铺满园子。扑面而来的花果香气,使年少的袁隆平,初次感受到了农艺的魅力。
**《摩登时代》中的镜头,更是让袁隆平印象深刻。农场主人把手伸出窗外,就能摘到水果吃;奶牛走过来,拿杯子挤一杯牛奶,就可以直接喝,十分美好有趣。
年少的袁隆平,便在心中种下了以后学习农学农艺的种子。
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早就为儿子做好了打算,那就是报考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未来走仕途之路。
可19岁的袁隆平却说:“我要学农学,将来做一个农业科学家。”父母 拗不过袁隆平,只得由他去。
1953年, 袁隆平自西南农学院顺利毕业 , 被分配到 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
这条路显然走对了,若干年后,袁隆平果然名满天下。
但鲜为人知的是,读大学时,袁隆平的理想竟然是做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或者专业游泳运动员。
在 西南农学院 读书期间,22岁的袁隆平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试。
他在重庆西南农学院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考核通过了36个严格的体检项目,被选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
就在入空校报到的前一天,袁隆平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国家有了新政策,在校大学生更需要搞经济建设,不允许入伍。
同年,游泳健将袁隆平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加了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这次比赛的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而袁隆平得了第四名,最终与国家游泳队失之交臂。
后来,袁隆平将这次失利归咎于成都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于令他赛前吃撑了肚子没发挥好。
想当飞行员,又想入选国家游泳队的袁隆平,最后还是安安分分地去搞农业了。
在22岁这一年,袁隆平遭遇到了两次人生失意。
可是,与日后的成就相比。这些许遗憾,何尝不是他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大幸。
向往蓝天碧水,最终却选择了大地。
23岁的袁隆平收拾行囊,远赴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去任教,主要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很快,年轻的袁隆平,就迎来了噩梦般的三年自然灾害。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们,头脑中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饥饿”。
袁隆平曾回忆道,他平时是个不爱吃肉的人。但在那三年中,他天天做梦都在吃肉,被饿醒后就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去找点食物,好填饱肚子。
多年后,袁隆平回忆那段生活时说:“肚子空空,身体没力,双腿没劲。晚上睡觉,被窝冰凉,始终也睡不热,身体没能量嘛。”
有一次,袁隆平出门回来,一路上居然看到了5个饿殍,倒在田间地头和路边。这一幕人间惨剧,深深刺痛了他。
饥饿,就是世间最大的灾难。
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他知道,只有提高粮食产量,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后来,袁隆平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很多人都坐在硕大的稻穗下乘凉,大家再也不用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了。
梦醒后,袁隆平决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实现让大家吃饱饭的梦想。
1961年7月,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里培育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1966年,在国科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由袁隆平牵头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此后的几十年中,袁隆平及其团队不断改良杂交水稻种子,让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帮助中国人民远离饥饿,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他帮助非洲人民学会种植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使长期处于饥饿中的非洲人民不再饿肚子。
还成功地在盐碱地里种出了海水稻,帮助地处沙漠的迪拜人民,实现了稻谷亩产破千斤的奇迹。
由于贡献卓越,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无数荣誉纷至沓来, 袁隆平却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田间地头。
在他看来,名利是虚无的,自己这份工作的终极意义,就是 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搞科研就要面临无数的坎坷困苦,经历无数失败和波折,袁隆平也不例外。
在那段特殊的 历史 岁月中,袁隆平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精心培育的实验秧苗被破坏,多年的付出毁于一旦。
备受打击的袁隆平,将残存的秧苗藏在一处苹果园的臭水沟里继续培育。
然而,这些存留的秧苗,一夜之间又被人拔光了。
袁隆平翻遍了苹果园的每一个角落,疯狂地寻找。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几株残存的秧苗。他欣喜如狂、如获至宝,跳进井里捞出来5棵。
就靠着这5棵秧苗,袁隆平发现了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在以后的数年内,进一步培育实验,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全国各地到处跑,常年累月得泡在稻田里,患上了严重的肠胃和皮肤疾病,并困扰他多年。
平时, 只要袁隆平在外面吃东西,就会腹泻。所以, 在饮食上他是被严格管控的。只能在家吃饭,只能吃一些特定产地的食品。
多年来,不管考察还是开会,袁隆平基本不能在外地过夜。因为身体会严重不适应,皮炎发作、奇痒难耐。
实在没办法,袁老就在睡前,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的身体烫一遍。这样,才能勉强度过一夜。
为了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袁隆平付出得太多太多!
几十年的奋斗与努力,换来杂交水稻不断增产。中国创造了 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3%人口的奇迹。
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袁隆平讲述了年轻时所看到的饿殍,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与痛心。
主持人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老爷子认真地重复道: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底对整个国家起到了什么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彻底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 历史 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席卷全国的灾荒事件。
人间炼狱、饿殍满地,这一切,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
而如今,中国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也具备让国人吃饱饭的能力。
如俄乌战争期间,其他国家为了粮食问题,绞尽脑汁;而中国却有条不紊,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因为,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双季稻,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公斤。可以说,中国拥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不让国人饿肚子。
同时,袁隆平还发明了海水稻。
这是一种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亩产最高达到了800公斤。
中国有15亿亩不适合耕种的盐碱地,过去几千年来,一直是闲置着的。
可如今,袁隆平发明了海水稻。
这15亿亩盐碱地里,可以种植海水稻的,有2亿亩。
要知道,中国的耕地红线一共才18亿亩。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18亿亩土地耕种,就可以养活全体中国人。
而袁隆平发明的海水稻,让中国凭空多出了2亿亩的储备耕地。
如果有一天,中国面临战争、意外灾害,或者国际封锁的恶劣情况时。我们可以随时利用2亿亩的储备耕地,用来种植海水稻。
高产量的杂交稻种,可种植海水稻的2亿亩耕地储备,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双保险。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中国人是不会再饿肚子了。
是袁隆平,为中国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粮食长城。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
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城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缓缓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92年前的乱世北平,他仿佛带着使命般呱呱坠地。92年后,在盛世长沙,这位大地的赤子,最终回归了生命的源头。
转眼间,先生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辈子,他没有享过什么福,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拖着年老病弱的身体,工作到九十多岁。
国士无双,袁老先生实至名归。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您辛劳一生,就在天上好好休息吧!
这盛世已无饥馁,请您放心!
. END .
文|天山月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 精彩文章推荐:
中国女科学家几个月内破解美国两项顶级安全密码,美国:赶快停用
神童成了白眼狼叛投美国,却为中国带出20位人才,美国傻眼了
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小名“二毛”祖箱江西省德安县。袁隆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个兼通文武的能人,当过平汉铁路局的秘书、高等小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将军部任过上校秘书。母亲华静担任过教会学校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既是新文化女性,又具备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又温柔,直接担负着儿子的启蒙教育任务。聪慧的二毛从小就受到浓厚的中西文化的熏陶,识汉字、习英语。
跟许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一样,袁隆平小时候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脑子灵,手好动,嘴好问。在家里能提出连成年人也想不到的问题,在学校更是问题一串串,简直就是一个“问题袋子”。
1942年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港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复兴初级中学。学校友下了新书本,老师开始了新课程,算术变成了代数,又有了物理、化学,什么概念啊,定理啊,公式啊,每天都翻新,层出不穷。有的老师在课上课后,都一个劲地叫学生把那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同学们听了这话,连吃饭睡觉都忙着背诵数理化的定理、公式,可袁隆平却跟大家不同,他相当“讨厌”这样的学习方式,他最喜欢思索,凡事务求真正理解,所以特别喜欢提问,“小问题袋子”变成了“大问题箱子”了。
少年袁隆平勤于思、敢于问,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袁隆平小时候好动,袁隆平六岁那年,全家人一起去郊游。父母发现,孩子今天心情格外好,眼睛闪亮闪亮的,一路欢声笑语。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到武汉郊区参观一个园艺场,这个园艺场很有名,父母想带孩子感受一下美丽的自然。当时的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看了大多苦难的人们一下车就被这片世外桃源惊呆了。借大的一片园子如神话般美丽,各种稀有的花草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繁花绿叶下清泉潺潺,时而传来鸟儿动听的鸣叫,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久违的清新。
小袁隆平轻轻走近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他明亮的眼睛里全是满园的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这些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他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他在心里想,要是一辈子能呆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去学农,把研究植物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袁隆平不停地缠着父母问花草树木的名字,其实好多植物他们也不知道,袁隆平脸上很不满足的样子。那天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袁隆平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园子。但是人虽然离开了,心却留在了那里。正是这片永远的美丽,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回到家后,他一直不能忘记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终于在考大学的前夕,袁隆平和家里摊牌,他要报考农学院。袁隆平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那时候人们认为农学院就是将来要到农村去工作,这样的职业在父母眼里觉得很不光彩,也太艰苦了。可是袁隆平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看到他每当提到未来的职业时,总是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就知道无法劝说他了。
袁隆平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南农学院,上了西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农学院学生,袁隆平高高兴兴地作为工作队员进入农村,他生平第一回真正深入了解到农村的落后、农业劳动的艰苦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因为只有这样能民富国强。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年轻的袁隆平除了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外,在业余时间总是一股劲地搞试验研究。当时,苏联科学家米丘林的“梨苹果”是家喻户晓的,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关注的是“梨苹果”的味道,而袁隆平却在研究理论法则与实践技术,他认真研读了关于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理论,着手进行各种瓜果嫁接试验。后来他又从外文报刊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近代遗传学说的某些观点,他对这些观点进行正反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见解不断加深。1959年后,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有良心有责任感的袁隆平感到心忧无比。中国以农立国,人口众多,吃饭是第一大事。于是,他将“让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决心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发誓要培育出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邓哲结婚。在袁隆平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有妻子邓哲的支持,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也是妻子给了他勇气。
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头几年,由于需要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邓哲冒着烈日,在农场帮着丈夫寻找。连续两年,他们花费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终于找到了六株稻株。
“文革”开始后,袁隆平遭到了造反派的攻击,秧苗也被破坏,袁隆平的科研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多亏邓哲不住地给他打气:“隆平,别急。他们造反派最多把我们双双开除。你去当农民,我就当农妇。只要不离开上地,杂交水稻一定可以搞出来的!”这给了袁隆平莫大的动力和信心。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在一年多时间里,袁隆平检查了14000余株稻穗,分别在四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经过两年的实验与观测,获得了新发现,产生了新的突破,他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上发表了,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它一经发表,就立即引起了学界震动,引起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69年,袁隆平被调到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正式专职搞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剂型杂交水稻“主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由袁隆平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在这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成果不断,捷报频传。
2003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说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又创新奇迹,其新组合885/0293平均亩产达到817.37公斤。最高亩产835.2公斤。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震动了世界,国际上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音。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称赞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跟随袁隆平将近20年,现任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的邓华凤说:“我们创造的财富比微软要多得多。”
个人档案
姓名:袁隆平
出生日期: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初九)
籍贯地:江西德安
出生地:北京
家人: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妻子邓哲,有3个儿子,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三儿媳段美娟
身份: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简介: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本文来自作者[谷兰]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21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谷兰”
本文概览:1929年8月13日凌晨,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北京协和医院。 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整个产房。助产医师熟练得剪断了脐带,并为孩子轻轻擦拭身体。 此时,小婴儿睁...
文章不错《袁隆平的父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