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我国诗歌发展史:

1、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诗歌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我们如今常说“唐诗宋词”,这里的“唐诗”只是诗的一个概念,并不是唐朝独有的产物。而自唐以来,每个朝代的名流诗作也不计其数,却不闻人家说“宋诗”、“元诗”、“明诗”等。究其原因,其实不只是其“格律”的发展,也不只是由于把“宫体”题材转移到市井生活,而是对唐代诗风的一种肯定,“宋词”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唐诗”贵在高雅,重在言志,其意境之高远也是后代难以攀拟的,乾隆也有“好诗尽在唐”的感叹;而“宋词”侧重于抒情,配合曲乐旋律相得益彰,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易于流唱,这种词风自然也影响了“宋诗”的表达方式。所以在风格上,说“诗近雅,词近俗”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是“词”在唐代不受文人器重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就先来了解一下“唐诗”的意境是怎么形成的。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笔者只是从广义上来讨论这两者的区别。

“唐诗”的用词

我们都知道,我们领悟诗中意境的画面都来源于一字一词,所以用词几何就直接影响了意境几何。我们挑一首“唐诗”和“宋诗”作对比: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毫无疑问,这两首诗都是佳作,但是在意境层次上,前者则比后者要丰富得多。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第一首诗中用了大量的景物,如“日”、“山”、“天”、“屋”、“门”等,这类词我们称之为“实词”。与之对应的是第二首诗中,用了“毕竟”、“不与”这些比较口语化的词语,而“六月”、“四时”也是一个抽象概念,这类词语我们称之为“虚”词。另外,我们可以从第一首诗中看到,每一句都是一幅不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又是连贯而且生动的景象;而第二首的画面感则比较单薄。

因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上的结论,“唐诗”的意境,多是源于用“实词”组成的意象,而且画面感还很丰富。能够在有限的字数里,刻画出丰富自然的画面,这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唐诗”意境的主要特点。

“唐诗”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也略有不同。如上举例的“唐诗”,基本上从正面是看不到流露出什么感情的;而第二首“宋诗”,我们简略地读一遍就可以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或喜或悲。虽然“唐诗”的意境比较晦涩,但是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遂有“境界”一说。在大多数唐诗中,普遍喜好用大量的环境渲染,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些甚至于一个句子单独看是领会不到其意思的,只有结合全文才能体会得到。我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温庭筠律诗的代表作,其中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更是倍受名家称赞,堪称意境典范,我们从这一句来分析。我们平常比较容易从“形容词”的感情色彩来推断出作者的思想,但这里一个也没有,全部都是“实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乍一看之下,不明所以,可是联系上下文再慢慢品读,骤然就生动起来了。虽然连一个动词也没有,但是不妨碍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副生动连贯的画面:一个游子在外留宿,天刚刚亮的时候,就离开客栈继续行程了,那时候天上还挂着残月,旁边的板桥上还残留人走过的脚印,以及还没消融尽的霜。

“唐诗”的意境高妙就在于此,不言而喻的境界就比直抒胸怀要高深地多。

“唐诗”的总结

综上所述,“唐诗”的意境高雅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两点。什么是诗的意境?有一句话总结的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言志,志在于“隐”而不在“露”。唐人多好把“志”写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把思想藏在句中不表露,粗看是一面意思,细看又是另一层意思,才有耐人寻味之“境界”,能真正读懂的才是“知音”。但是今人在欣赏诗的时候,往往不能体会或者说不喜好去琢磨诗词背后的真正本义。我们不管是读古人的作品还是今人的诗作,都应该一字不可放过,细细钻研;同样在写诗的时候,一字也不可马虎,力求传神。

此外说些“唐诗”之外的题外话,作为写诗之人,首先要学会的是把对生活的体悟融入到作品当中,而要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意境浅显可以通过学习加深,但是没有感情基础,再多的技巧也是多余的。比如乾隆帝,他学习的条件可以说独居至尊,但是他从小养尊处优,体会不到普通人的情仇,所以即便他能日作十首,作品的质量也不受文人认同;再比如李煜,他的名作基本都是国家灭亡之后感怀所作的,而在之前多是写宫体题材,所以多不见经传。

以上就是笔者一些粗见,疏漏之处敬请见谅。最后,照例附上一首拙作,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

《蝉秋》

寒籁借长风,蝉高秋意浓。

江湖蓑北去,柳岸侧来钟。

照水霜天鹭,埋晴落日峰。

云间多少字,何处问归鸿。

注:一东、二冬混押。

本文来自作者[含双]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1588.html

(15)
含双的头像含双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含双的头像
    含双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含双”

  • 含双
    含双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我国诗歌发展史:1、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2、楚辞:公元前4...

  • 含双
    用户100312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诗歌发展史是怎么样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