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
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扩展资料《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百度百科-《伤逝》
涓生鲁迅《伤逝》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是子君思想的启蒙者。虽然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先进性,但是同时也具有某种激进和盲目。
他对子君的爱真挚、纯真、热烈。他把子君从封建传统思想中唤醒,带给她新思想、新观念,让她成为了一个思想觉醒的女性。鲁迅曾经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也只是盲目地把子君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却没有告诉她接下来该怎么走。
而涓生在与子君的爱情和同居生活中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无法自拔。当爱的激情退去之后,涓生对子君的爱意渐渐归于平静。当他明确意识到自己与子君之间只剩下了无爱的“婚姻”之后,他面临着两个艰难的选择:如果不说出爱情已经不存在的真相就是“安于虚伪”;如果他说出这个真相,又无疑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对方。
但是他最后还是“没有负着虚伪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而这无疑是导致子君死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他虽不至于成为一个渣男的形象,但是确实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男性。
? 而在子君死去之后,他有感觉到悔恨和悲哀。然而斯人已逝,往事皆已成空,再多的悔恨也都于事无补。
? 总而言之,涓生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形象,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激进盲目的一面。
本文来自作者[千儿]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uaruijixie.net/huarui/10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千儿”
本文概览: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文章不错《鲁迅《伤逝》涓生的人物形象》内容很有帮助